當我們家中的電器或家具壞了,要麼就付錢請水電師傅上門維修,要麼就放在家中封塵,直至清理雜物時就丟到垃圾房。老物件,只有這兩種命運嗎?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2009年出現了一間「維修咖啡館」(Repair Cafe,想了解可看下面的短片),擺放各種工具、材料以及維修書籍,有維修專家提供服務,讓物品不輕易送進堆填區,更成為讓街坊交流生活技能的平台。如今全球已有約1,190間「維修咖啡館」。在香港,綠色和平會不定期舉辦名為「一朝修理」的「維修咖啡館」,讓維修師傅為大家修修補補,使舊物重生;而我們訪問過的維修香港,也有提供免費上門維修家具的到會服務。
不過在維修以外,「維修咖啡館」其實有更大的作用 —— 讓鄰里溝通,並引來鮮有參於社區活動的叔叔伯伯甚至年輕男生出動,更成為一些隱蔽的獨居長者,主動參與社區活動的地方。位於台北的「古風小白屋」,正是一個這樣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小客廳到小白屋
「古風小白屋」,聽來古意盎然,「不是啦!我們只是一個位於台北大安區古風里的小倉庫。」負責人之一譚琪笑着跟我們解釋名字由來。
沒有半點古典風味的小倉庫,放滿各式各樣的維修工具,包括電鑽、鐵錘、鋸子、鏍銯、變壓器、砂磨機、磨砂盤、各種砂紙等等,該有過千件工具吧。
幾百呎的空間,今天雖被各種工具,以及待修的家具填滿,但「古風小白屋」(下稱小白屋)最初並不是為了做維修或環保工作,而是風馬牛不相及 —— 為了解決社區問題而起。
譚琪所屬的公司,本來是做展覽和出版,後來開始接手一些社區計劃,嘗試透過文化活動和社區展覽等,連結社區。2012年,他們接手台北文化局其中一個的社區營造計劃,把師大夜市附近、雲和里一個小地舖單位改為讓街坊討論社區事宜的聚腳點,名為「雲和小客廳」。
「那時候,師大夜市因為攤販不斷擴大,產生油污、嘈音等問題,跟居民產生糾紛,『雲和小客廳』於是舉辦了幾場座談會,直接收集居民改善生活環境的意見;也辦工作坊和綠化班等文藝活動,間接了解居民的想法,讓他們也彼此交流。」
不直接插手衝突,也不單單接收市民投訴;而用一個公共空間,軟性地讓居民抒發感受,透過第三者去收集意見,再擬定策略或政策。這處理社區問題的方法,跟香港的地區管理頗為不同。
那麼,問題有解決到嗎?「其實沒有完全解決問題,因這必須靠法例處理;但我們把居民的第一線意見帶到市政府,讓他們了解居民的想法。」
「雲和小客廳」於2013年任務完成也關閉了,但在兩條巷子之隔的古風里,里長(大約等同村代表)覺得「雲和小客廳」有個空間給街坊聚腳,讓人們建立關係相當不錯,於是找到一個隸屬台灣國防部的日式舊房舍,協調後再交給這公司轄下一個名為「綠點點點點」的五人團隊營運,如此定位以綠色、環保作為社區營造工作的空間小白屋,在政府的大部分資助下,於2014年誕生。
吸引男生街坊分享「秘密」
一個社區營造案例成功,不代表能直接在另一個地方複製。在這個安靜、較多公務員和教師居住的古風里小社區,要推廣環保,他們希望能有機地凝聚街坊,而不是重複「雲和小客廳」時期去舉辦一些什麼工作坊和學習班的做法;他們於是忽發奇想,想到不如把小白屋設定成工具分享站,吸引跟這區同樣安靜的街坊到來。
「工具是一種很適合拿來分享的東西。因為大家家中一定有些不常用的工具,橫豎封塵和佔地方,那不如借出來,帶到一個大家都能使用的地方分享。收集工具的另一的目的,是希望藉此吸引男生到來,讓他們可以參與社區。」譚琪稱,台北這20年來的社區營造一面倒偏向女性,男性一般鮮有露面。
團隊自己,先拿公司或家中沒用的電鑽和小工具到來。「我們在小白屋維修自己的東西。因為小白屋在轉角,街市、幼稚園和小學也在附近,一些爸爸跟媽媽來接孩子放學,經過這裏,就開始留意我們了。」沒有特別宣傳,卻因為做的事情有趣,漸漸讓目標自動「上釣」,「陸陸續續就有人問:『你們在賣東西嗎?還是在做什麼事情?』,我們也就順勢解釋,這裏是一個工具分享和維修站。」
於是一些坊眾,開始把家中的「秘密」拿來,「有些工具通常是他們拿私房錢瞞着家人偷偷買下,家裏藏不了,就悄悄地捐或借給我們,但這些事不能說出去,會讓人家夫妻失和,於是我們就幫忙隱瞞,哈哈!」
雖然這天,我們未有時間逐一了解這些「秘密」,但眼前過千件工具,都有它們的故事。例如附近一位水電退休師傅,把許多自行製作的工具送給小白屋,全由他精心設計、獨一無二;又有一位做景觀園藝的先生,把心愛的工具放到小白屋,並貼心地說:「這些我都一定有用,但不常用,只要需要的時候我來拿就好了。」也有附近快將結業的五金店,把大批工具捐出。因為街坊慷慨地借出的工具,小白屋的工具庫慢慢成形,工具開始有來有往了。
「借工具的方法很簡單,在小白屋開放時,把要借的工具拍張照片,上傳到小白屋的Line羣組,就可以拿走;有問題就可以找當值職員問囉。」譚琪認為,若借貸制度太複雜的話,街坊的交流就不是基於信任。然而,一些較危險工具,必需經義工確定借用者的是否合適使用才能借出。
「有時候物主看到自己的工具被大家搶用,會故作不知情,臉上露出『神祕的微笑』呢!」想像到,這裏實在是讓這些平日沉默寡言的叔叔伯伯帶來滿足感的地方。
用維修把人與人連接
慢慢地,小白屋亦把定期作業系統建立起來,每逢週六早上,請來維修師傅駐場,免費提供維修工具和場地,週日早上則讓街坊一起學習做木工;平日也會有一些環保肥皂班或工作坊之類。
有人的日子,由自稱「綠小姐」的「綠點點點點」的團隊當值(譚琪也是其中一位「綠小姐」呢),但平日更多時候,街坊可以自行向里長借鑰匙,又或先預約來借工具。「我們不希望街坊只把壞東西丟過來,又或獨個兒修整;而是希望物主和街坊,在週末跟比較會修理的義工,一起共學維修,互相刺激,把潛能發揮。」
這裏最常見的情景,莫過於街坊一起彼此砌磋維修技藝,然後把隱世(男)高手都引出。「有男生的參與,小白屋的氛圍變得與別不同,因為一般女生有時沒男生想辦法想得那麼有邏輯,而男生的執行力很強,力氣也大。另一方面,男生們一起維修和使用工具,是一個很好的交流場景,因為男長輩有事情可做,年輕男生又可以在他們身上學習技術。」
她指指身後一臺待修的風扇(下圖),說了一個難忘的故事。「老人家總是想辦法維修東西,雖然買一臺新的既方便也便宜,但老東西是因為背後有一個故事,他們才一直不捨得丟。好像一位8、90歲的老爺爺,早前把一臺風扇搬來,說是出來社會工作,用第一份薪金買的,可是卻開不動了。我們的修理義工跟街坊就去研究,最後發現是風扇的頸項『斷了』,於是用木頭先造一個模擬零件,再去找3D打印機造一個真的。當時師傅和年輕人一起幫爺爺修好風扇,很齊心,爺爺也很高興;而最近風扇又壞了,被帶回小白屋。」
又像去年,一位曾經拜師製作小提琴的街坊,平常多在家造琴,只偶而來小白屋借工具。後來他在小白屋碰上一位小提琴演奏者,原來那人是為父親做一張桌子而來;於是演奏者拉他造的琴,二人又討論音樂和製作技術,成為小白屋最超現實的一幕。
當然,「綠小姐」身為女生,也在小白屋身居要職 —— 既收集和整理這裏發生的小故事,也擔當聯繫街坊和師傅的工作。
一直把分享的漣漪分享出去
譚琪強調,工具分享的精神是「免費維修、加倍奉還」,小白屋提供維修工具,但街坊也要捐出自己的工具,以及貢獻維修技能,才是健康的社區營造,而不是單純的社區服務。所以,小白屋的工具牆都是街坊各自設計的「法式楔子」(french cleat),讓工具如積木般可以掛在牆上,整齊又安全;小白屋也邀請街坊為成千上萬的螺絲分類,並相約定期保養工具,又或一起把修好的物資給有需要的街坊或組織。
「有些人覺得修東西而不付錢,很過意不去,所以我們會叫他們想想如何回饋社區。」小白屋的用意,是邀請他們把自己生活的關注,擴散去關心街坊,然後是社區。成立的三年以來,每個月平均有三十人次到來,連附近社區的人也會把壞東西拿來,又或捐工具:「有一次我們在Facebook問有沒有人有不要的微波爐,一位太太居然去找一位住南投的朋友(駕車約兩至三小時)送來!看到不單在我們的社區,連其他地方都不輕易浪費物資,我們都很高興。」當然,人們能把物資放到自己社區有需要的人手上,還是最理想的。
所以,小白屋把「分享的想法分享出去」,把維修的工具、知識和態度帶到其他社區,成為小白屋成立第二年之後的常態活動。他們有一架「行動工具車」(即流動工具庫),每月帶工具到台北的不同社區,分享小白屋「維修 X 社區營造」的想法和具體操作方法,又進行家電維修活動,並為一些社區搭建工具牆,以鼓勵更多地方像小白屋,讓人學習修理技術,並協助街坊修復家具電器。
忙碌的台北人,其實跟香港人一樣,社區關係冷漠,但譚琪深信,「只要有空間,透過修理和工具,好玩的事情就會意想不到的發生;人與人的關係就開始連接,好像你拿東西來修,談着才知道他住在我附近,於是年青的、年老的;專業的、業餘的,都能交流和連繫起來。」
誠然,小白屋給長輩連繫街坊,成為他們的生活網絡,而不再孤身一人面對心愛但壞掉了的電器家具;同時也讓老師傅的技藝,得以免費讓年輕人承傳,這才是最美麗的風景。香港即使沒有實體的工具庫,但或許用流動工具庫或「快閃」維修站,收集工具和提供維修是一個不錯的點子;社區力量既得以發揮,也令社區活潑起來,讓這些美麗的風景延展。
你家裏有沒有什麼隱藏了什麼秘密工具,可以分享?
(全文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ext by Gi
Edit by Dy
Transcript by Bobo
Photo + video by ball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
小步台灣 ─── 在鹽酥雞與珍珠奶茶之間的考察(系列源起)
3. The Big Issue 大誌:用媒體重塑你我對弱勢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