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步台灣」的訪問陸續刊出,看到彼岸的台灣青年人,努力以個人或小羣體的力量,讓弱勢被看見被關注、令公民力量於社區萌芽成長,我們的心被激勵了,卻也不禁弱弱一問:「台灣人能夠這樣做,是因為有空間;香港人卻不容易吧?」的確,土地問題是我們苦於面對的最大問題;但「空間」不一定指實體的用地;例如互聯網,便是另一個讓人發揮的場景。
Collaction,是近年一個由香港年輕人成立的網上平台;他們透過支援人們發動社區行動,以及收集閒置資源等等,凝聚渴望推動社會革新的人,成為羣體 —— 香港的青年人,即是困難重重,仍是能用盡空間和創意,為公民社會踏出小步。
「仍然要相信,這裏會有想像……」腦海響起了這樣的旋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久沒有在晚間進行訪問。
這次與被訪組織Collaction約訪問,他們因為白天上班或上學,只有晚上比較空閒。
到訪問當日,我和攝影師在整個白天工作過後,拖着疲累的身軀來到訪問地點,遙距看到一羣年輕人穿著印有”Collaction”字樣的T-shirt,圍坐在圓桌,談笑生風。
「我們早已在這裏等你們了!」Collaction的創辦人Nelson笑着說,聲線精神響亮。這跟我們疲態盡顯的軀殼和神色,是天淵之別。「就是因為感到自己還年輕,希望帶動一些能改變社會的事。現在社會氣氛令年輕人很易氣餒,我覺得要香港改變,得靠不同年青人去做。」
Collaction就是由一羣職場新人和大專生組成的網上交流平台。名稱是一個英文合併字,由collect (收集)和action (行動)組成。
它的意思是Collect resources and take action,集合資源和行動。這羣年輕人希望善用電腦編碼的專業知識,以互聯網連繫喜歡社會創新和想做社會行動的人,讓大家可以找到和分享不同的資源。
Nelson說:「我們發覺好多好計劃其實欠缺人脈和資源,難以進行,所以我們就想連結不同的社會的資源。」
聽起來有點虛無,還摸不清Collaction在做什麼。好,讓我先坐下來,跟他們慢慢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拯救被遺忘的「好橋」
訪問前了解Collaction背景,打開其面書專頁,就被那張以維港作背景、寫上「讓年輕一代帶動社會創新」的橫額攝住眼球,隨之在我腦中生起的第一印象:它應該是一個年輕智囊團(就社會政策和發展進行研究的組織。)。
不過事情只對了一半。雖然Collaction是一個面向社會,推動社會創新行動的平台,但這平台不是屬於專業人士,而是每位希望推動社會革新的大家。
Nelson說:「兩年前,我觀摩了一個由知名搜尋器舉辦的創新計劃比賽,聽到很多很有趣和有意思的計劃。可是,提案人若不能勝出比賽,計劃就如死了一樣,但它們明明就是很好的『橋』(念頭)啊!」
他對被剔除的「好橋」念念不忘,於是跟同屬電腦系的大學同學Himphen,想想如何拯救這些被消失的念頭。
最後,他們在2014年夏天創立Collaction,透過資訊科技和互聯網,希望組織一羣喜歡做社會創新的人,既讓大家展示自己構思的社會實驗或行動,分享到網上,任人交流,給予意見;同時讓大家找找自己有興趣參與、想出一分力的行動。
這些行動可以是食物分享、二手傢俱轉贈等等,但所有行動最終目的都要以回饋社會為原則。Nelson指,早期試過有人把自己想去旅行的願望放上平台,「但我們看到旅行目的只為自己玩玩而已,不是針對社會需要,所以就刪除了那個計劃。」他們想好好利用互聯網無地域、無時限的優勢。
只要你把主意放到上Collaction,其他無論有沒有登記成為會員的人也能審視。Nelson說:「這樣念頭和計劃就不會受制於比賽,只局限在某時某地被發佈出來,而且只被一小撮人知道。」
不過,我們早已習慣在社交平台和討論區交流,Collaction又有什麼意義呢?
「只要上社交網站看看,各種新聞和朋友在午飯吃了什麼的話題都有,資訊多又亂。很多時看不到自己真正想看或者想要的東西。」Nelson不經意說出我的感受,想到每天在社交網站看到五花八門的貼文,頓時頭昏腦脹。
Himphen隨即舉個例子:「例如我有個計劃想做,放上社交網站很快就『沉底』(消失)。就算我找Nelson談談,甚至邀請他一起做,但只要他無興趣,那計劃就動不了。雖然大家經常上網交流,但不代表可以接觸到自己想要的資源啊!」
所以,Collaction就是要集結一羣渴望推動社會改變的同路人。
在Collaction上,大家可以找自己有興趣的計劃,由計劃源起、實行過程、需要的資源等,一覽無遺;如果未有想了解的計劃,可以從「共享經濟」、「環保」、「社區合作」等分類索引,大家可以快又直接讀到經他們整理好的資訊,還可以跟計劃負責人聯絡。
凝聚金錢以外的資源
我讀着平台上的項目,會有計劃招募義工、會有人想收集大量盛載食物的器皿,但就是沒有人要籌錢。
他們說金錢只是「資金」,不等如所有「資源」。當網上有不少平台讓人籌集資金,來做不同的計劃時,Collaction就是集合那些「金錢以外」的資源。
「坊間已有好多眾籌、資助之類,資金的支持是有的,但一個計劃需要其他資源就未必容易找到。例如有活動需要使汽水罐,若為罐而去買汽水,是浪費金錢;若倒掉汽水留罐,更是本未倒置。其實,要找到廢棄汽水罐不難,只需要向不同人收集的就可以。」
Nelson指,社會上其實有不同的閒置資源,Collaction就藉羣眾外包(Crowd-sourcing),就能讓大家找到它們。
羣眾外包?這是一套戰事兵法嗎?我一頭霧水。
Himphen突然一臉正經:「這個概念在台灣和外國已經蠻流行了。大家可以簡單理解為,把一件事分割成很多的部份,再分發給不同專業的人合力去完成各部份。」
「外包」一詞來自台灣,即是「外判」,但有別於我們普遍認識的「外判」。
它是一種由下而上、從個人回饋發起人的行動。當中沒有「話事人」安排大家的工作和責任,反而有一個「發起人」,向社會招募有意幫手、出一分力的人。
例如,一個有關食物共享的社會實驗「社區雪櫃」(編按:請讀 社區雪櫃 x 紅茶書室:給街坊一個共享食物櫃),正於Collaction上向外招募義工和大型手推車,如果你有意加入或提供手推車,就能為這計劃出一分力,幫助推動計劃。
此外,也有一個剛推出不久的「Tea For Sharing – 共享。茶跡」的計劃,發起人正貼文招攬可以做茶葉分享站的地方;又同時徵集存放茶葉的扭蓋小樽,方便之後放在分享站給人取用。
「這種收集資源的模式在台灣和外國已經蠻普及,好像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在競選時,叫民眾在網上寫下希望他在當選後要改善的社會問題,而不是他自己想台北市有什麼需要。但我們看到香港還不是很流行羣眾外包,所以想利用科技網絡,集合有意做社會創新的人,方便大家合作 。」Himphen說。
善用個人專長 藉科技保留消失中的歷史
訪問期間,Collaction小隊不時提到「羣眾參與」、「羣眾推動計劃」的字眼,在他們眼中,Collaction是由羣眾一同建立。
可是,要知道Collaction是一個沒有廣告收入的非牟利組織,而管理網站和面書專頁的工作,只得我眼前幾位核心成員分擔,只見他們各有各忙,還有心力和時間運作這平台嗎?
「這就是programmer(程式開發員)的實力,哈哈!能自動化的我們都會自動化。」Himphen說,就連面書的貼文內容都是「機械人」自動發佈。「哇!」我忍不住當場叫了出來,半信半疑問。「是啊!文章是電腦自動收集,在發佈前我略為看看內容就可以。」
Nelson接着道:「我們有五個成員(包括無參與訪問的Camelie),每星期用視像通話開會一、兩次,約兩星期見面食餐開心飯,大家匯報工作情況,還有自己進行的計劃如何。」
難道他們除了管理平台,還要負責辦計劃嗎?
「我們也是羣眾一部分嘛!當見到有興趣的計劃時我們可以參與,同時,我們都會把自己的念頭放上網,請大家一起玩呢。」Himphen說。除了欣賞他們善用自己的專長,我還佩服他們身體力行推動不同行動,而不是只弄了個平台就算。
他們其中一個計劃,就是配合之前捉小精靈的手機遊戲的熱潮,設計的一個本港樹木搜尋器。大家可以邊捉小精靈,邊在市內認識隱藏其中的樹木,情況就如大學營新玩的City Hunt(城市獵奇)。
Himphen說:「我們想,大家在捉比卡超的同時能否關心一下社區呢?在剛過去的七、八月政府在城市斬樹,有不少是古樹啊!我們不想有意義的東西總是到失去時,大家才發現,所以我們想到把這個遊戲和把樹木結合。」
他們收集政府《古樹名木冊》內的樹木資料、座標位置和小精靈的數據,再結合面書聊天機械人的功能。例如,用家想到維園捉小精靈,搜尋器就會給他指示,在維園某棵樹或古樹附近有小精靈,再附有相關樹木的資料。Nelson笑說:「有人告訴我們,他真的透過這功能留意到某棵古樹、又發現它的確與別不同之處。」
這個遊戲熱潮來得很快,他們能在這麼短時間裏做好這個搜尋器?
「基本上三天已編好這個搜尋器。」Himphen說得淡然。
什麼?三天就能做好?我又一次目瞪口呆。
「第一天在外國網站找這個遊戲的資料、整合樹木資料、跟同面書公司申請使用機械人功能,到第三日已經完成。再過幾天,這遊戲傳到台灣去了,我們就把這個功能推到台北去,反應也不錯呢!」就算有懂得應用科技的優勢,沒有魄力和熱情,他們又怎能跟來去匆匆的潮流比個快慢呢?
「別忘我們都是programmer嘛!」Himphen不忘再提。
對啊!熟悉電腦和編碼的他們,當然能在科技上發揮自己的小宇宙。(而我的,就是盡力寫好這篇稿……應該係。)
「我想把自己學到的東西,變成對社會有用的事。如果我學到的技能只應付工作或上司的要求,有點大材小用的感覺,哈哈!」Nelson說。這不是一股年少氣盛的傲氣,我感到是一顆想盡己之力,改善社會的心。
在結果之前 行動歷程燃點更多同路人
當捉精靈的熱潮剛過,他們已急不待及推出名為《Snappy》的項目,希望建立一個人人都可以免費編輯和使用的香港街景相片庫。
Himphen說:「我們發現紐約市政府把不少市內古今的照片,放到上網讓市民自由使用,大家可以了解紐約市的發展和變化,但香港竟然沒有這種圖庫呢!即使政府有好多相,但都要到某圖書館,用某台電腦才能閱覽;如果要使用,還要申請和付款呢!」
這樣,他們決定自己做一個……不!是讓羣眾一起做一個街景今昔對照的圖庫吧!
Collaction的另一管理員Amy說:「最初我們向一些組織去收集舊相片,作為圖庫的基本存檔,然後我們開放讓羣眾去做。因為人人住不同社區,你熟悉深水埗的,你可以去給我們拍現在深水埗的照片;而有舊照片的,可以上傳來。」
聽到這裹,我忍不住著他們教我使用這個手機軟件。這是一個特製的拍攝軟件,假設你想拍攝現時油麻地上海街一角的風貌時,可以透過螢幕上一張在同樣地點拍攝的半透明的舊照片,對準一致角度和方位拍一張新照,就即時自動上載到Collaction,與舊照並列對照 —— 啊!猶如瞬間穿越時空呢!
正當我玩得興起,發現這軟件有一條時間線,記錄他們設計和編寫《Snappy》軟件的過程,又記下他們到甚麼地方收集相片,Nelson更寫了一些收集過程的得着和感受。
他們花時間匯報收集的情況,還不如花時間上載多幾幅照片要好?
Himphen放慢了節奏,說:「香港人好重視結果,要有最後成果才會展示出來。」
他相信見證一個項目發生的過程好重要,因為一件事成功之處,不一定只在結果;反而在實行的過程,如果能鼓勵到同路人加入,就能集合更多力量達成最後目標。
「在平台上有一個計劃叫《自由講座》,是推廣人人平等發言的權利。有一次我受邀參與他們的分享會,我很開心看到一個計劃萌芽,而且會中有參加者開始計劃如何在自己居住的社區做類似的講座呢!」
就如最初的Collaction,只由Himphen和Nelson組成,到漸漸為人認識後,Amy、Catherine和Camelie因為認同Collaction的意義而加入。
雖然它仍然是一個小團隊,但他們的同行者,卻是我們每一位呢!
(全文完)
Text by Bobo
Edit by dy
Photo by Andy
想看更多:
小步台灣 ─── 在鹽酥雞與珍珠奶茶之間的考察(系列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