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社區人食餐飯 4】街坊帶路:讓社區導賞成為街坊的發電站 Luke創辦社區導賞團社企「街坊帶路」,他相信導賞能為街坊尋回自己和在社區的身分,讓每個人不再覺得自己不屬於任何一個地方,而是有所歸屬,如此社區便愈來愈有活力,不再死氣沉沉。
我們的覺醒,時代一小步 7月中《行出一小步 —— 從我到我們的社區實驗》將會出版,它由《一小步》的訪問文章整合而成;從這些文章中,不單看到香港公民社會行動者的變化,更看到我們每一個人如何在自己崗位上的一小步。
【與社區人食餐飯3】灣仔廣義梁柏堅:忙碌公民,其實是幸福的 在灣仔生活的梁柏堅,在雨傘運動之後,開始投身地區工作,創辦了「灣仔廣義」,並參加過區議會選舉。這幾年他每天工餘都為地區忙碌,這忙碌公民,最希望街坊怎樣投入社區?
【與社區人食餐飯2】Go Cup走杯:真係好想人人帶私家杯出街 「Go Cup走杯」是Mi和Edmond兩年前開始推動香港人自攜杯子去咖啡店,以減少使用外賣杯。在「與社區人食餐飯」專題,他們就分享到改變社會風氣的艱難。
【與社區人食餐飯1】盲蹤踪:想講你知,跟視障朋友攝影好快樂 2018年伊始,我們很想跟行動者朋友吃一頓飯 —— 見見這些朋友,聆聽他們的新年計劃。第一個飯局,請來創辦「盲蹤踪」的Fishing,談談她與視障朋友攝影的樂趣。
藍屋探訪記:一隻貓,一羣新舊居民,串連起一個社區 共居,是夢想嗎?在香港嘗試共居的計劃有「藍屋好鄰居」計劃, 讓有心人跟街坊住進藍屋建築羣。這計劃是如何進行?住的人有什麼經歷?這篇參觀記或許讓我們對共居都帶來新的想像。
閒地攤:送舊物到地攤再生的拾荒青年 深水埗地攤和墟市,是基層市民的謀生途徑,也滿足他們日常消費,甚至是社交聯誼的地方。一羣大學生及初職人成立「閒地攤」,轉贈閒置物資,既幫助以地攤維生的人,也讓社區減廢。
真的變身鳥:由街市引發的織織實驗 荃灣鱟地坊小販市場,有藝術家、設計師與車衫好手開了一家專賣升級再造(Upcycling)的布藝產品小檔「真的變身鳥」,他們矢志要辦一場長期的實驗,讓自己與街坊好好上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