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血汗工廠?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SACOM)為我們講解「血汗的成分」;而最大幫兇非品牌莫屬,但消費者也有責任。我們卻不一定要用罷買來喚回良心,那什麼方法可以抵抗血汗?

在上一回的街訪中,我們發現受訪者大都認識「血汗工廠」的概念。但對於工人製作一件連鎖服裝品牌的上衣可賺取多少錢,大家都摸不着頭腦。即使是勉力地猜出一個數字,不少受訪者也接着說一句:「但都唔到我揀啦!」

事實是不是這樣?作為消費者,是不是真的無所作為?

於是老編派我去訪問,由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Students and Scholars Against Corporate Misbehaviour ,簡稱SACOM)統籌幹事楊婉琪(Kiki),為我們講解「血汗的成分」,也與我們分享消費者可以如何回應現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親身實驗和調查的SACOM

SACOM成立於2005年,由一羣學生關注大學女工權益的活動開始,後與關心勞工狀況的老師認識,繼而聚集,一起成立了SACOM。創立初期關注香港迪士尼樂園以及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勞工情況,近年則主要關注電子業和製衣業龍頭公司的勞工條件。

過去SACOM曾派出調查員,以真實身份體驗工人生活,務求窺探工廠最真實的一面。「平常有調查員到訪,工廠的負責人會預先為員工提供標準答案,再利誘他們按劇本回答查問。這樣的調查,根本不真實。」Kiki 說。

除了親力親為調查現況、發表報告,SACOM亦致力倡議各品牌尊重勞動權益,要求品牌容許員工設立民選工會;它們也會到學校舉辦講座,希望提昇大眾對勞工議題的關注。面對大型企業,SACOM亦會與海外人權組織合作,希望能夠向大公司跨地施壓。

香港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簡稱SACOM)的統籌幹事楊婉琪Kik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與汗的真實濃度

你我對「血汗工廠」一詞不陌生,但工人所付出的血與汗,到底代表什麼,大概我們平常都很少思考。

血汗工廠是指「工作環境以至勞動條件均相當惡劣的工廠」,所以着眼點不止是工人的薪金 —— 雖然榨壓金錢成本一定是所有血汗的開始。接着,就會形成一個可怕的循環。

根據SACOM過往的調查,一個洗燙工人每處理一件衣物,只能賺取最多人民幣¥0.3。由於薪金低廉,工人只能犧牲休息的時間,透過加班儘量增加收入;也有部分工廠為了節省成本,未有為需接觸化學品的工人提供足夠保護措施,令工人中毒或是患上慢性疾病,因此在血汗工廠工作直接損害了工人的健康。

此外,龐大的工作量、緊張的工作氣氛也對工人造成一定心理壓力。「工人往往需於短時間內完成大量貨品,倘若未能如期交貨,或是遭上司發現產量下跌,便會被上司在廣播中譴責。」Kiki說,曾有工廠要求一條生產線的工人8天內要達到60,000件衣服的產量,即平均每天要完成7,500件衣服

血汗工廠的工人們。(圖片來源:SACOM)

好吧,我們來計一計,如果我全天候24小時不吃不喝不去廁所,只是黏在衣車前,要每天完成7,500件衣服,即每分鐘做到5件才可達標;雖然一條生產線或有數名至數十名工人,但達標也幾乎是不可能的。工人基本上被當成機械人,需要在極度不合理的時限內完成訂單

故此,許多工人早已不奢望能達到Work-life Balance,只求賺取微薄的收入維生,然而部分工廠的負責人仍漠視勞工法例,拖欠工人的薪金,令工人的景況雪上加霜。

可能你會問:如此困苦,工人何不罷工抗議?Kiki說,事實上工人曾以不同方式爭取資方改善待遇,罷工是方式之一,只是代價極大。「工人在爭取勞動三權時,工人往往受到廠方及政府打壓,更可能會失掉工作,甚至入獄,困難重重。」所謂勞動三權,即自由結社權、集體談判權、罷工權三種權利,這是讓工人能集合起來,團結力量,扺抗及與資方談判的方法。

可惜在經濟或政治條件落後的地區,工人權益保障法例形同虛設。加上工廠工人大多是農民工,學歷不高,政府也未有投放資源作工人的技能再培訓。在內地經濟轉型的今天,他們實在沒有太多投身其他行業的條件,只能從失業或是被壓榨間作出選擇。

近年流行的破爛牛仔褲,型格非常,可是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噴砂、手擦、打磨等工序,嚴重危害工人生命健康。(圖片來源:SA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品牌可以不「賺到盡」

大抵讀到這裏,你會對廠方心感厭惡,覺得他們就是萬惡本源。但Kiki指,最大的責任,其實在於品牌。

品牌以價低者得的方式招募工廠,為得到訂單,廠方往往需控制成本,結果工人往往成為被犧牲的一群。」Kiki認為畸形的工廠生態,源自品牌「肥上瘦下」的心態。

製作成衣的過程大致可以分成洗燙、裁剪、質量控制、縫紉、染色幾個步驟,個別要求較複雜的訂單又會有更多不同的工序。然而工人的薪金僅佔整體成本一小部分,大部分盈利落在品牌手中。

「其實品牌是否真的要『賺到盡』?其實只要品牌願意將一部分盈利作為改善工廠環境、工人待遇的成本,已可大大改善工人的生活。」

「品牌較廠商本身更應該,也更有能力改善工人的待遇。」這亦是SACOM專注關注Uniqlo、H&M、Zara等品牌的原因。它們希望透過促請行業龍頭公司改善廠商勞動條件,例如設定合理的起貨時限,在業界掀起帶頭作用。

SACOM曾向UNIQLO施壓,到店舖交抗議信。(圖片來源:SA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消費者不輕看自己的聲音

縱使知道血汗工廠工人的苦況,但我身為消費者,實在有一份巨大的無力感。即使我們願意捨棄在連鎖服裝品置裝的方便,一般消費者似乎也無從考究製衣過程是否尊重勞工,也難以透徹了解品牌是否良心。廉價的服裝固然較大機會由血汗工廠生產,但也無人能保證貴價衣服是「乾淨衫」。

目前香港政府並不會監管香港註冊公司在港外工廠的生產情況,但香港交易所會向上市公司推廣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部分上市公司,會自願在網上披露他們部分與勞工權益有關的資訊。然而由於目前政府在此方面並無嚴格規定,因此品牌反應也未算踴躍。

Kiki坦言:「但其實消費者不是要Cut and Run,杯葛產品不一定是最有效監察品牌的方法。」我們也非刻意成為幫兇,但抵制由血汗工廠生產的衣物,事實上無助改善工人的處境。「失去訂單,可能只會令工人失業。」

SACOM過去在行動中,製作告示牌,到品牌零售店呼籲消費者關心工人情況。(圖片來源:SACOM)

「我們要做的,是對品牌施壓,迫使它們正視這個問題。」目前SACOM努力爭取向大品牌提昇生產過程的透明度,公佈供應商名單,方便民間監察。但截至2017年,Uniqlo只公佈了《核心伙伴工廠名單》,羅列146間主要合作工廠的名稱和地址,可以讓人按圖索驥,監察工人待遇;至於「非核心」的伙伴工廠有多少,消費者仍是無從得知。

面對目前的情況,較有心力者,固然可以自行組成如SACOM般的關注團體,監察工廠情況,或是以不同的教育形式,提昇公眾對勞工議題的意識。但一般消費者亦非毫無力量。「一般服裝品牌十分注重品牌形象,因此顧客也可以盡力於不同服裝品牌購物時表達關注,並以電郵、填寫意見書等形式,促請品牌提高製衣工人的待遇。」

Kiki:「我們身為消費者,可以對品牌施壓,迫使它們正視工人待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總結

訪談前,我對血汗工廠的理解比較側重於低薪、欠缺保護配套、衞生環境惡劣等方面,卻忽略了交貨時限不合理一點。細想之下,不合理的工作節奏,或許源自現今速食時裝的潮流影響。連鎖服裝店每兩星期換一次新款式,之所以有利可圖,乃因消費者也滿足於不斷購買新款的衣物。人愛美並非過錯,但如若消費者能謹記「件件皆辛苦」的真相,不盲目追求最快、最新的時裝,或可改變製衣業的生態,令品牌給予廠商較寬鬆合理的起貨時間。

當工人作出抗爭時困難重重,消費者或許從未想過自己有改善劣況的力量。積沙成塔,今天我們若願意踏出第一步,假以時日,工人們便能活得更有尊嚴。這一小步,你願意嘗試踏出嗎?

 

(全文完)

Text by Serene
Edit by Dydy
Photo by Kel + SA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習生的實驗」專題文章:

(1)前言:老編的血汗間條衫

(2)隨街拍:You are what you wear?

(3)問清楚:到底什麼是「血汗工廠」?

(4 )試吓買:如何購買負擔得起,又漂亮的慢時裝?

(5)不求人:不如試下自己做衫?

________________

煙腸小簡介:

Serene,名字有安詳的意思;但看見世間疾苦,心頭總會顫動。自覺是個普通不過的女孩,但也相信滴水可以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