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Breakazine! 016 《瘦田有人耕》)

編按:2010年1月立法會通過廣深港高鐵669億撥款,談判時「拍晒心口」的承諾,今天看來只是一句句的空話。菜園新村的居民,遷進臨時房屋已逾兩年,抱著溝通合作態度,重建工程卻換來不斷乾等。最近原居民一方更插下阻路柱阻撓承建商工程,菜園新村居民迫不得已召開記者會,邀請公民社會參與協助。

和大家回顧2011年11月Breakazine!《瘦田有人耕》中的這一篇,是希望大家看清楚,菜園新村不只是老農民的安置問題,更是這個城市一次結合生態、務農、民主、社區經濟的實驗──當你看見他們以自己家園的重建,為這城市多走一步,就會為他們的遭遇憤怒,繼而醒覺,繼而明白,我們的城市正在失去一種可能的美好。

CYC_BKZ_LP02

由「不遷不拆」到「重建新村」,
菜園村的抗爭,持續超過3年。

許多人以為,這批村民總是懷緬過去的農耕日子,
不願意加入高速經濟發展的主流,
是古板,是守舊,是落後。

一句到尾,就是注定要被淘汰。
然而,只要入村一趟,跟村民、專家、支援組傾偈,
看看他們一步步實現的藍圖,
把生態、務農、民主、社區經濟結合──這才發現他們原來是城裏最先進的一羣。

不斷做實驗,要為這城開先河,創一條前無古人的生態村。

以為香港農業沒空間?以為土地只能用來炒?也許,我們才是最守舊最落後的人。

以下是他們建村的故事⋯⋯上集。

聽長輩說,從前由內地來港,沒飯吃沒工開,就在新界闢一塊田,自給自足。這令人以為,要建一條農村,開幾斗田,是很容易的事。

即使要重建一條現代農村,最困難的,不就是籌錢買一幅地?不是嗎?

步驟一:找尋綠水青山

2010年2月菜園村決定搬村以後,村民就密鑼緊鼓的看地。看過八鄉、流浮山、屯門等多塊地,花了10個月,才決定落戶元崗新村旁一幅面積約15萬平方呎的農地。

別人不明白,還以為他們挑剔,嫌三嫌四。

「如果希望生態村將來有好收成,選地就必須看地貌、風向、水流、日照、空氣,絕不是漫山遍野,隨意開荒。」陳允中教授說,「選址在石崗新村,是看中背後的大帽山。」

陳教授,人稱YC,來自馬來西亞,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來港8年,曾參與天星、皇后行動,灣仔藍屋「留屋留人」的計劃,就是由他發起。

他是「菜園村生態社區營造工作室」的主要成員,也是義務農夫,菜園村的老村民都稱他為「陳老師」。因為對菜園村的投入,令他索性搬到新村附近居住。

新村背靠大帽山,空氣清新,一行未受污染的溪水從山上流下來,繞村而行,直至村口的魚塘。「這種水用來灌溉最好囉。」78歲的游伯語帶興奮地說。他在菜園村耕種53年,現在拿起鋤頭仍強而有力。

因為申請復耕建屋牌照和處理新村路權費時,2011年4月村民才陸續搬入農地上的臨時屋。原以為2011年尾新村就能大功告成,現在恐怕要推遲一年。

搬到新村,游伯、83歲高齡的高媽媽和許多村民第一時間到租來的農田開墾,成為菜園村「農業先鋒隊」成員。

「種菜最開心,見到佢哋日日大,又靚又綠。」高媽媽笑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線。

「好多人都想新村快點建成,我們都想,但唔係話快就快到。」陳教授說。「我們採用社區參與式規劃,需要很多溝通,來來回回,花的時間特別長,過程特別複雜。」

步驟二:全身投入集體規劃

傳統社區規劃,由專家主導,以專業知識為本;社區參與式規劃則完全相反。「簡單來說,就是『用家大晒』,由村民主導新村的未來發展。」他說。

化糞池設在哪兒?房屋座向如何?集體耕作如何分配?每個細節都由村民共同決定,再請專家想辦法實現。可以想像,這個過程是多麼漫長。特別是當各家各戶意見不一,到底是個人的喜好重要,還是整體發展方向重要?

菜園村支援組的青年成員小玉,分享一次居民大會的故事:「生態村的設計是不准車輛入村,只能泊在村口。但有村民提出反對, 認為既然可以駕車直達屋前 ,為什麼要步行入村?」

大家討論了很久,沒有定論,直至一位村民突然提出一個全新的思考角度:若不是步行入村,村民就少有碰面,更不會互相串門子,關係也就沒那麼親。「社區參與規劃可貴之處,是村民互相尊重,可以提出希望保存什麼、捨棄什麼。」小玉說。

他們最終決定捨棄方便,以保護環境和保存串門子的生活方式。這就是社區民主的具體實踐。

CYC_BKZ_LP001

步驟三:放開懷抱投入實驗

「菜園新村是一個龐大的實驗:試驗在城市堅守農村羣體生活,以綠色社區經濟養活村民。」陳教授說。最難能可貴的,是全村30、40戶,都瞓身投入實驗當中。

「老師們給我們上了許多課,我們學到很多。」在村中耕種27年的明哥說。他是村裏的大管家,總是忙着為眾人打點一切。「例如這個廚餘桶就是新設置的。以前我們的剩飯剩菜,丟掉就算,現在大家都會倒進廚餘桶,再拿去堆肥。」

這批耕田老手,把新知識與舊智慧結合,不亦樂乎。「以後唔使買麩粉(有機肥料),慳好多。」游伯笑說。

「環保」、「永續」、「綠色經濟」這些新概念,正由這批村民默默地實驗實踐。「環保,不是電視廣告所說,用少個膠袋就得㗎。」煮得一手好餸的送娣說。

新村設計已差不多完成,現只差污水處理設計一環。香港在建立小型污水處理系統的經驗很少,不是3、4戶的實驗計劃,就是上千萬的污水廠系統。再不然,就是隨意排放,污染水源。送娣說:「我們決不能污染那道溪水!但又不能長期依賴吸糞車,太貴。」村民正與不同的水利工程專家共同學習、商議。「如果我們實驗成功了,就可以示範給其他農村看!」明哥說。

由菜園村帶頭,一步步傳開,讓人看見農村智慧仍有價值,耕田種菜仍有未來。「當然,這是個實驗,可能最終都會失敗,哈哈⋯⋯」陳教授說,「但至少算是踏出了一步吧。」

這一步雖小,對這城卻尤其重要。期待着故事的下集。

延伸: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5798【菜園新村重建無理被阻 要求政府鄉議局馬上介入】獨立媒體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5809【菜園村的眼淚】獨立媒體

文:dydy,圖:andy
Breakazine!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breakazine

https://www.facebook.com/breakazine

Breakazine! 016《瘦田有人耕》, 2011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