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樓共同社」是一個讓不同社區單位共用的空間,開放給有志實踐良心消費、環保、教育、社區及共享經濟的人使用。要怎樣才可加入呢?

壹樓共同社創辦人鄒崇銘(左)、家家學堂的Carmen(中)及家家廚房的 Winky(右)一起參與這場共租共享空間的實業。

壹樓共同社創辦人鄒崇銘(左)、家家學堂的Carmen(中)及家家廚房的 Winky(右)一起參與這場共租共享空間的實驗。

壹樓共同社,名字好型。顧名思義,該是位於某棟大廈一樓,一個給人共同使用的地方吧?但身為記者,覺得它的名字更像一家通訊社。

它隱身於太子砵蘭街某酒店的一樓;踏出酒店升降機,映入眼簾的大門掛上醒神的鮮黃色招牌;往室內一瞄,一邊是一間Café,店員在水吧忙着準備食物;另一邊則有一個放滿繪本的巨型大書架,還有給小孩玩耍的木地臺和瀡滑梯;餐廳和書架之間,更有一家雜貨店。如此多用途的商業空間,在香港並在不常見呢。

壹樓共同社(下稱「壹樓」)其實一個給5個社區單位共用的空間。在大學任教應用社會學系講師的鄒崇銘,最近跳出校園,進行一項實驗:他要在土地短缺的市區裏,跟不同伙伴合租及營運一個單位,既有共同目標,同時又各自發展自己的生意與計劃。於是他創辦了壹樓,嘗試在香港搞一個非一般的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開放給有志實踐良心消費、環保、教育、社區及共享經濟的人使用。

誰都可以參與這場實驗。這個約1,500呎的空間裹,無論是顧客、課程參加者又或隨意到來的訪客;因為這裏講明是共享空間,人人都可以免費進來,也沒有什麼最低消費與「不准XX」的牌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壹樓共同社的日常

在壹樓正門旁的牆上,掛上5個設計風格各異的小招牌,它們都是壹樓的共同伙伴:

家家士多:售賣本地生產、公平貿易,以及韓國合作社iCOOP的食物和用品。
長頸鹿繪本館:讓父母和孩子一起讀書的聚腳點,推動閱讀童書和繪本的風氣。
家家學堂:分享生活經驗和智慧的平台,以「人人都可以是老師」的宗旨開課
SHY Dance Café:供應家家士多買入的食材所煮的食物,也有西餐供應。
家家廚房:推動共享廚房,讓家廚施展廚藝或開班授徒。

dsc_7521

 

5個伙伴,似是風馬牛不相及;1個單位,設有不同的陳設布局。它究竟如何容下這5個不同組織?

這要從壹樓的運作說起。在一個閒日的早上,我們相約鄒崇銘和其他伙伴負責人,於SHY Dance Café一角訪問。餐廳由每日早上7時營業至下午5時,有早餐、iCOOP出品的韓式拉麵、西式糕點和咖啡奶茶,還有馳名的蛋牛治和蛋包飯。我們還遇上酒店住客,拿着早餐券來吃東西。

至11時,餐廳旁的士多開始營業了。只見年青店員把一塊仿似舊時士多鐵閘的布幕拉開,亮出一個個貨架,當中陳列了韓國出產的即食麵、乾果、零食和糧油等,還有本地生產和公平貿易產品。12時許,一名外藉女傭跟穿著幼稚園校服的男孩手牽手,到餐廳對面的書架上找了本繪本,靜靜安坐在木地臺上看起書來。旁晚繪本館的孩子、餐廳僱客陸續離開,兩邊霎時合體,化身成課室 —— 家家學堂的學員,都坐到木地臺和餐廳中聽課。

這裏還有一個「快閃」私房菜宴客廳。要是哪晚沒有人使用餐廳,家家廚房就會租用餐廳的廚房和桌椅做晚宴。晚宴過後,大家飲飽食醉;直到翌日早上七時,餐廳開門營業,壹樓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合租單位是香港出路

如此有趣的空間,剛於9月正式運作,都是鄒崇銘由零開始建立起來。「今年3月,才得悉業主在酒店1樓有個空置地方想要出租,於是膽粗粗租來試試!」鄒崇銘一直研究共享經濟的社會發展模式,已編著過許多有關書籍;這次終有機會把過去的論述付諸實行,於是大膽地先租單位,再找伙伴,只為把心目中的共享空間實踐。

跟過去光講理論的嚴肅臉容不同,今天置身在自己的實驗場,臉上的笑容多了,眉宇間更有一種「抽起手袖躍躍欲試」的興奮。

他回想當初一知道有地方,腦裏首先彈出的點子是 —— 合租,「這樣才是共享經濟嘛!」他先跟原本有意租用這單位的長頸鹿繪本館招手;又向曾到韓國訪問的合作社iCOOP取貨並成為海外合作伙伴,並創辦家家士多;之後再陸續找來家家學堂、家家廚房及SHY Dance Café加入。「最難是找餐廳,我本身沒有餐廳的人脈,但總之覺得,一定要有。」他相信,在香港只要是有飲有食的地方,就容易吸引人流,也易於聚集人羣。

家家士多的產品都來自本地生產或韓國合作社iCOOP的食物和用品。

家家士多的產品,都來自本地生產或韓國合作社iCOOP的食物和用品。

為何幾個伙伴的背景各異,但一獲鄒崇銘邀請,就全部一拍即合?因為在香港做生意的最大困難,總離不開土地問題;現在有人牽頭,問題就解決了。家家學堂的負責人Carmen說一直想辦民間學堂,可是苦無地方:「香港寸金呎土,想自己開舖都很難。在這裏大家能一起使用空間,但又各自有自主的方向,我覺得是互惠互利,就立即加入了。」

由開始運作至今,壹樓每月收支尚算平衡,鄒崇銘覺得香港人最擔心的租金問題,竟不算很吃力,他笑笑口說:「因為大家分租了嘛!我們五個伙伴,其中四個按自己使用的時間或水電媒使用量分擔,而家家廚房則因為逐次租用,所以每次使用後付款就可以了。同時我們還會出租場地,增加收入。」這真是一個聰明的方法。

 

共享,還包括理念

壹樓所要提倡的共享,不只是租金和地方,還包括理念,就是一起推動社會經濟和合作運動。簡單來說,就是社區內人人能發揮所長,沒有一人一物是多餘的,只要齊齊動腦筋,社區資源就可好好利用

家家廚房就是建基在這樣的一個理念。它是流動廚房,不定期舉辦晚宴,邀請家庭主婦,又或有烹飪才華但沒機會到餐廳掌廚的人出任廚師。負責人Winky說:「餐廳有一個小廚房,設施齊全而且有飲食牌照。當晚上餐廳休息,就不要浪費。於是我們做點配對,找一些家廚來用本地健康食材造菜。」他們至今已辦過4晚家廚私房宴,每次都有不同的主題和菜單。

這也是一場實驗:「有初做家廚的主婦,覺得廚房很小,設備不夠,賺錢也不多;但又有些家廚覺得這裏的設備很齊全,在這廚房煮飯很有滿足感。我們都沒所謂,開放這裏,最大目的是希望好好利用閒置資源,讓家廚了解和學習營運一場晚宴的流程,對他們、我們甚至顧客來說,每次都是新的嘗試,都有得着。未來我們希望可以做到每晚都有不同家廚下廚,那麼大家就不需預約,隨時上來吃飯。」

相對家家廚房,家家學堂使用壹樓的機會就更頻繁,11、12月幾乎每星期都有3、4堂課。負責人Carmen可不是一個人教這麼多課,她像鄒祟銘一樣,連結了11個合作單位一起辦學:「這些單位包括綠惜地球、小刺蝟、簡樸生活等;我請他們來辦不同的課程,例如手製布衞生巾、親子拓染、製作手工香、學習非暴力溝通等等,都是用好玩的方式,推廣環保、正念、社區共享等。」

不過,學員到來上課之先,也已經先來一趟「共享」經歷。「有些同學來到才知,這裏原來不是社區中心或學校,原來有嘢賣、有書睇,更可以食嘢。他們驚訝於小小的空間可以如此使用,於是也樂得每次上課前早點來,在這裏消磨時間,甚至整個周末下午都到來休息。而這正是壹樓的經營理念,不會各家自掃門前雪,而是一起開放空間,讓所有人享用。」

Winky也樂於看到不同的人來到,分享各個伙伴理念:「大部分人起初上來都只為一目的;但來到就能explore不同東西。就像家家廚房的客人來吃晚飯,但我們會順道介紹一下這裏,希望客人能了解壹樓和不同單位做的是什麼。」

而這裏的氣場,也真的能讓人很快熟絡起來:「我發現很多時人們上來隨便找張椅坐下談project時,便會自然地跟旁邊的陌生人攀談起來。可能這裏都聚集到一些同樣希望推動共享和自主經濟的同路人啦!」

dsc_7569

 

壹樓更有一個似類股東入股的注資制度。每位想成為社員的人,只要「注資」$10,000港元,就能夠在壹樓得到面值$12,000的消費金額,可以在壹樓購物或支持新計劃。鄒崇銘說,現在已有20多位資助社員,12月初便會有首次會員大會,一起體現民主參與,決策壹樓的發展。另外也可選擇成為支持者,只要付$100作一年會費,便可享購物折扣。

非常熟悉共享經濟的鄒崇銘,解釋這是跟坊間不同的持續集資方式:「我們類似眾籌,向公眾籌集資金。今天很多眾籌多是單次性質,做完一個計劃或項目就完了,但我們是延續性的。所以我會說這個是漸進式集資。」他希望用集資得來的金錢是來開分社,但一切還有待社員決定,選擇如何把自己的資金投放在什麼項目。

而共享經濟,也當然不能離開社區。壹樓是不甘於在自己的羣體圍爐取暖,而會連結區內組織;Carmen說,家家學堂會把一些課程學額送給附近的社會服務中心,讓低收入家庭免費上課,「啊,我們還有一個探討光污染課程,要知道旺角太子這一帶光污染好嚴重,街坊都要了解呢!」鄒崇銘的目標則是:「讓餐廳成為街坊常來吃飯的地方,未來也要逐步聯絡附近的社區團體,要是能辦剩食宴也不錯啊!」

 

這是一場實驗,不會一步到位

壹樓的活動和計劃接踵而來,伙伴之間當然要花不少時間來溝通和協調。教開書的鄒崇銘,就要化身行政總管;說時他打開電腦,給我們看壹樓每日的時間表,也有個別伙伴租用空間的時間表,「一起租用單位就是這樣複雜,要弄很多個時間表,否則很容易出亂子。如果有人代我處理這些行政事務就好啦!」

人手有限,壹樓是靠幾個發起人和一些義工維持日常運作,鄒崇銘、Carmen和Winky當然亦長駐其中。他們經常一同開會,又要接待傳媒,也要跟來上課的人一起拉高衫袖搬動枱凳,總之每事都要親力親為。

從前習慣紙上談兵的鄒崇銘也承認,走入實戰現場,要考慮和顧及的東西很多。「走廊通道要有多闊?怎樣放置傢私物品?如果有很多人來齋坐、看書沒問題,但要是人流漸漸多了,那空間應先給誰使用呢?更重要的是,一盤數要怎樣睇?」這些實務和細微的運作問題,除了靠摸着石頭過河,幸好也有先行者的經驗幫忙。「我們的合作伙伴之一『公平点』,有些商業運作經驗給我們參考,例如一個月的租金、收入、開支大概是怎樣,那我們便能有個預算。」

家家士多有售「一小步」的布袋,這可是找社區婦女親手縫製的產品呢!

家家士多有售「一小步」的布袋,這可是找社區婦女親手縫製的產品呢!

關關難過關關過,他們5個伙伴是咬緊牙關,一條心建立這個空間;Carmen不住點頭:「我不敢說大家已找到很好的協調,因為還在摸索中呢!」鄒崇銘微笑着說:「我們是一起做,一起嘗試,結果無論好壞,大家一起面對。」Winky也直言:「身在香港的我們,要重新學習如何珍惜資源。壹樓是一場推動合作和開放的運動,讓社會善用空間和人的資源,譬如婦女潛在的生產力。」他們三人,只差「握拳」的動作,就活像在拍一齣勵志片。

的確,身處今天的香港,已經不能不捨棄舊有觀念,「用合作來解決社會問題是新趨勢;我們都只是做一個實驗,希望能帶起示範作用。因為香港的確有這種社區自救的需要。」鄒崇銘與一眾伙伴,也在在展示了「自己社區自己救」不單是act small,也可以think big。

 

 

(全文完)

Text by Bobo

Edit by Gi

Photo by Andy

 

想看更多:

德昌里三號:一個人搞的社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