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雪櫃(Community Fridge)是近年好熱門的資源共享方式。
全球不同城市,都有人發起類似計劃:把一個雪櫃安裝在路旁或小店門外,讓大家自行分享和取用食物。
在西班牙,它們稱為「團結雪櫃」(Solidarity Fridge),鼓勵人們團結起來,對抗食物浪費;在英國布里克斯頓(Brixton),它們則被稱為「人民雪櫃」(The People’s Fridge),用來儲存商販們覺得「不夠漂亮」的食物,讓有需要的人取;在杜拜,一位媽媽設立了20個「分享雪櫃」(Sharing Fridge),每個雪櫃每天有超過400件蔬果流轉,讓當地的藍領外勞可以有新鮮菜吃。
德國、法國、加拿大,甚至印度都有類似的計劃。而今年,香港也有自己的「社區雪櫃」了。它位於深水埗大南街,但不在路旁,也不是在地舖小店,反而在一間雅緻、帶點法式風情的紅茶書室Papillon。
哦?
一室歐陸貴族氣息的書室,遇上平民食物分享站,同一屋簷下,它們要蘊釀出一個怎樣的社區分享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pillon:一個私人 + 公共的文化空間
飲茶、歐式文化、文字和書,這些都是形容Papillon的關鍵詞彚。
這間紅茶書室的營運方式,初聽起來,就像一般樓上Cafe:平日會售賣提供時令的菜單和茶品飲料;來訪的客人可以每小時計的「租金」,在這裏閒坐聊天,使用屋內的物品和閱讀架上的書本,並附送一杯飲品。
但再追問下去,才發現他們的目標不只是一盤生意。「我心目中不希望這裏是一間café ,而是一間沙龍 (Salon)。」Papillon的負責人Charlie 說。
“Salon” 一詞,在我們心目中,大多想起髮型屋,哈哈。但Charlie 說的「沙龍」,是指由17、18世紀法國開始的「婦女小聚」。當時,法國社會和政治權力,都是由男性主導,出生貴族的女人在家百無聊賴,就開始邀請一些名人、知識分子,到家裏作客,喝喝茶,講講社會大事、文化議題、哲學討論,漸漸形成一個半公共的社會文化聚會。
Papillon 想做到的,正是這種「半私人、半公共」的文化空間。
「基本上,客人可以用這裏所有東西,例如畫筆、鋼琴、書……還有這隻貓,你有權被牠玩(笑)。我們和熟客們也會舉行小市集、工作坊,又有寄賣。例如在七月底舉辦有關歐洲維多利亞時期的大宅文化的活動,談談低下階層如何支撐起當時貴族的生活,也介紹當時的茶文化。」Charlie說。
空間陳設優雅,管理卻相對彈性和自主,鼓勵彼此「共享」,慢慢就凝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投入這個有趣的地方。
「這裏有大約一半的書是我自己的,」Charlie 指指身旁的書架,「其他是由朋友或客人捐出來的,如果客人想把書拿走繼續讀也可以的;有客人組織了行山團,也會邀請我們去。其實,無論是捐書或搞活動,我們也沒有呼籲大家做,反而是客人主動做的。可能是他們慢慢在這裏建立了歸屬感,開始有種想貢獻的感覺。」
就是因為這種輕鬆自由、互相付出分享的氣氛,讓社區雪櫃發起人Hang Shuen 找上Papillon 作為第一個試點。
社區雪櫃:拯救我們每天丟棄的飲食
Hang Shuen 和 Charlie是大學同學,雖然畢業後各散東西,但她倆一直希望推廣「共享」生活的信念。Hang Shuen之前一直在德國工作,她留意到那邊的民間會自發成立食物分享平台,例如網上羣組,或是在街上設立一個公用食物櫃等,讓人自由地放下和取用食物。
今年5月,她回港度假,就提出不如把「社區雪櫃」的主意由德國搬來。「我只需要有一個小空間,可以放個細層架,偶爾有人留意一下食物的狀況就可以了。」位處深水埗的Papillon正是一個合適的試點,Charlie 一口答應分享空間,還託朋友找來二手小雪櫃和層架。
不到兩三日的功夫,「社區雪櫃」就投入運作。她們更曾經把層架搬到樓下大街,讓街坊直接認識和體驗「社區雪櫃」的食物分享。
由5月運作至今,據Charlie的粗略計算,平均每天約有2至3人上來使用「社區雪櫃」,假期人流會再多一點。其中,約2成多是恆常用家,主要是區內的街坊、環保人士等等,他們既會分享自己的食物,也會拿走想吃的;有另外約3成就只是放下食品,多是區外人。
Hang Shuen強調,她們不是要做派物資、做慈善,而是希望給這些原本會被輕易丟棄的食物,第二次機會,為它們找到「好人家」。「我希望這個『雪櫃』是一個平台,可以『幫食物』,不要浪費。」Charlie曾收過有人打電話問「社區雪櫃」需要些甚麼,他可以買過來。「這是本末倒置的。 我們就是不想你再買一些不需要的食物,所以我很強調要有怎樣的心態去對待這個『雪櫃』。」
訪問當天,我們認真看看「社區雪櫃」的層架,上面有一些餅乾、幾支蒸餾水、一樽黃芥末醬,還有一些包裝有輕微損耗的乾糧。
「對接收的食物,我們是沒有太多限制或守則,只要不是生肉、過期或變壞,都可以。」這兩個多月來,在「雪櫃」進進出出的食物多不勝數,亦千奇百趣。「曾有似是富有的婦人,拿一些營養補充丸來,甚麼藍莓素、 蜂皇膠囊,而且是吃剩半樽的。」Charlie說來一臉無奈,「那些不是食物,是補給品,要視乎不同人的需要,不是每個人也可以吃。最後因為放了很久都無人要,而且我們也認為有些危險,就丟了。」
最基本的守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社區雪櫃」除了是關乎食物浪費,也是推動「共享」、「共同生活」的方法,而這些概念背後最基本,是大家學習自律,顧己及人。
Charlie說:「我們希望用家自己決定,是否拿取櫃裏的食品,而且我們很難檢查所有食品。」Hang Shuen補充的說:「因為責任不是在我們。這樣說感覺好像不負責任,但這是事實。我們只是想提供一個平台,如果想讓『雪櫃』繼續運作下去,甚至愈開愈多,是需要大家自律和為自己負責任。」
「如果你真的是想『幫食物』、想分享的話,就會將心比已,反思如果是自己見到這些食物,會否拿取;但如果你的心態只是想處理家中積存已久的食物,就未必真正為你的街坊去著想。」
雖然,還是需要時間去讓更多人明白「共享」的理念,但Hang Shuen回顧這兩個月的行動,直言反應比預期好。而且,在Papillon開始實驗,「社區雪櫃」的設置點亦愈來愈多,包括北角素食餐廳「無肉食」,和在油麻地的「德昌里三號」(編按:《德昌里三號:一個人搞的社區中心》)
那,如果有人拿上來的食物,一路也沒人拿,是不是還是會由得它變壞呢?
「不,我們也會用雪櫃剩下的食材,好像之前有一些菜和瓜,我們就用來煮粥,再與區內的無家者或拾荒的公公婆婆分享,不要浪費。」
「共享經濟」聽起來很概念性、很宏大,其實,回歸根本,不過就是「食得唔好嘥」,做一位好街坊,有資源齊分享。
(全文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ext by Bobo
Transcript by Cman
Edit by Dy
Photos by Andy Wong
*如有興趣設立「社區雪櫃」,歡迎到「社區雪櫃」的facebook專頁,與負責人聯絡(https://www.facebook.com/foodsharinghk/)。
【延伸閱讀】
《阿謙:開一個讓街坊休息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