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9667

觀塘的故事,久遠且豐富。

她原本只是一個小鹽港,在40年代後期,因大量內地難民湧入而成為密集的木屋區。1950年,政府開始在海岸填土;鹽田沒了,取而代之是香港第一代的衞星城市,集山寨工場和徙置大廈於一身的密集社區。這可能是她第一回的重建故事。

接着1970年代,各個大型公共屋邨,諸如秀茂坪邨、牛頭角上下邨,還是地鐵通車,讓這個工業化社區更見熱鬧,亦更為擠擁。這蓬勃的經濟活動,直至90年才慢下來--工廠都逐漸北移,大廈開始凋零,不再傳出轟轟機器聲。然而,因地制宜,空盪盪的工廈單位在2000年卻慢慢傳出節拍強勁的音樂和源源不絕的文藝創意。這大概是觀塘第二回悄然、不被政府認可的「重建」。

1998年,由土地發展公司(市建局前身)公佈,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進入政府議程;直至2007年3月,市建區項目啟動法定規劃程序,項目終於展開。這回,觀塘要由一個老但仍有活力的工商業社區,變為政府心目中的「第二個中環」。工廈、唐樓,拆的拆、賣的賣。社區居民可能不可以再原區安置,因為經重建後,一切都太新、太貴了。

面對這個最新的重建故事,觀塘在地的街坊、社工、藝文工作者,會怎樣連結,共同面對又一次巨變?

我們找來了「活在觀塘」的袁智仁(原人),搞「觀塘故事館」的YMCA觀塘會所主任Kenny,還有攝影師Ivan 和插畫師彭啤,說說他們每人的重建故事。

袁智仁:這種規劃就是當人不存在

觀塘故事館:在社區中心守護街坊回憶

DSC_9630

左起:插畫師彭啤,觀塘會所中心主任Kenny,攝師師Ivan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