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香港一年」系列,由Breakazine! 突破書誌策劃,
計劃由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走進這城的不同點,
從不同的點線面,捕捉這城轉變中的故事,
以呈現真相,不是控訴,而是喚醒人所忽略的變化。
1314,是「一生」,還是「一死」?
我們邀請這城30位見證人,

記錄小市民在自己的位置付出,
也帶着盼望見證這城如何能出死入生,
「一小步」會在計劃進行中,請部分記錄者以文字記下不同進程。

守護龍尾的黃志俊Dickson是其中一位見證人,

這一年他會以一個海洋人的身分,以海洋的視角,記錄香港海洋生態的轉變。海洋原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卻甚少從這個角度去看香港的發展。]

2014年5月

四月尾的週末,我帶一班海洋生態旅遊的學生到西貢海下灣考察,風平浪靜,水清見底,我們利用最土炮的方法,透明底水桶(能減少水面反光或波浪影響,較清楚看到水裡的環境),讓大家不用濕身,也可以清楚看見珊瑚、海葵、海膽和海參等各樣的生物。中午在村內士多小休過後,我們穿過村後小徑,走到海下灣西面的河口與紅樹林,近距離探索這裡的潮間生態,海星、海牛、海藻甚至一些岩岸生物也不難發現。

潮間生活的海葵,週邊有眾多的螺。

潮間生活的海葵,週邊有眾多的螺。

荔枝螺正聚集在蠔殼上產卵。

荔枝螺正聚集在蠔殼上產卵。

同學仔近距離觀察石上眾多的螺卵團。

同學仔近距離觀察石上眾多的螺卵團。

等候小巴離開時,有人正在進行有關海下灣興建遊客中心的問卷調查,原來政府建議在距離海下村最近的一個燒烤場,建一個旅遊巴停車場和兩座像北潭涌訪客中心的設施。我明白現時海下村迴旋處略細,三兩架旅遊巴便會導致阻塞,而馬路邊的公廁規模亦小,不能解決大量遊人的需要。

但這樣的設施能令大眾對海岸生態更了解嗎?能推動海岸保育工作嗎?我對這些問題都答沒有意見。我反而好奇,這種建設不是應納入郊野公園範圍嗎?因為海下灣海岸公園到陸地的界線都是潮水能漲至最高的位置。

海岸教育的惡夢

希望以下只是我在杞人憂天,但我可以想像到未來的海下灣訪客中心,為了突顯有別於一般的郊野公園訪客設施,這裡很有可能會加設一些與海岸公園相關的展覽品, 充公的瀕危物種如珊瑚骨骼、巨蚌(硨磲)、海馬、海龜等標本,或是一些相片或水底影片等,這些絕對合適或不會有爭議性。但現時一般遊人或遊客很有可能會要求政府加設一些活生生的海洋生物如熱帶珊瑚魚缸,甚至像海洋公園的可觸摸水池,讓遊人可以摸海星、捉海參等。若果政府真的如此順服民意,那海下灣海岸公園可以改名為海下灣海洋公園,這是對真正的海岸/海洋教育一大諷刺。將來,打著海洋生態旅遊旗幟的旅行團,山長水遠由市區直達海下灣訪客中心,先來一個解決生理需要的環節,再眺望海下灣海岸公園全景,拍一張到此一遊的照片,然後,在中心內有空調有舒適的環境中,欣賞這些被困於人工魚缸的海洋生物,運氣較佳可以看到剛被換上,還表現健康活躍的生物,不然就是瀕臨死亡邊沿的生物。由於訪客中心至海岸公園有幾百米的距離,加上有點斜路,有老有嫩的團體相信會被溫馨提示不宜前往,因為時間也很緊迫等原因。結果,他們有生以來的第一次海岸教育的機會,就是成了遠觀香港海岸公園的景色和在像海鮮店看了一些不能吃的海洋生物,這是海岸教育極大的噩夢。

為何不把人與海洋的距離拉近?

我十多年前已帶領中學生到訪當年新成立的海岸公園和海岸保護區,海下灣是最方便到達的一個,而當年前往海下灣西面紅樹林區的小徑寬闊易行,不像現在植物叢生,有些位置只能容一人僅僅通過,至海邊的石路更有不少經歲月的沖擊,現在已倒下。海下灣之友主席Nicola批評政府寧花千萬建訪客中心,也不改善保養這些基本設施,她更建議政府應建一條海岸邊的木橋或浮橋,連接現時遊人常聚集的東面海灘至碼頭,這不單能便利遊人,沿途更可以加裝簡單工具,讓遊人可以近距離觀察和欣賞自然環境中生活的海岸生物。

大部份旅行團遊客在海下村前沙灘走走,看看東風石,就算是海岸公園生態遊了。

大部份旅行團遊客在海下村前沙灘走走,看看東風石,就算是海岸公園生態遊了。

海下灣之友Nicola正向香港大學學生介紹潟湖。

海下灣之友Nicola正向香港大學學生介紹潟湖。

海岸生物往往是奇妙多變,可親可摸但不可飼養,親身接觸比任何的精彩紀錄片更感動人心,唯一有人何能會質疑太方便會帶來過多遊人,對整個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這當然是有機會出現的負面影響。所以,限制大型團體在同一時間進入,是可以從車輛准許証那裡有效控制海下灣的人流。最後,我當然也要多謝和鼓勵那些默默地在條件不足的情況下,每個週末為公眾人士提供免費海岸導賞活動的朋友,他們是為海洋教育作出最直接的貢獻。

讀者對海下灣海岸中心如有意見,可電郵至 漁農自然護理署 nature@afcd.gov.hk

黃志俊 (Dickson),參與多項海底基線調查、珊瑚狀況監測等工作,因為對本港水域狀況的瞭解,進而引起其對於海洋保育的關注。近年積極參與救救龍尾行動,並對政府最近提出的填海拓地建議持相反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