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

收到《一小步》編輯邀約,記錄香港電視一年。那一刻,我正在GOTV網站蹓躂,瞳孔放大,滿頭大汗。

GOTV,一月中面世的無綫電視收費視頻點播平台,讓廣大市民(在繳交月費後)透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家庭電腦,重溫舊至《狂潮》、《家變》、新至《My盛Lady》的無綫經典劇集,被認為TVB又一(追撃王維基的)力作。最近幾個月,我本來聽從廣大網民呼籲,與無綫絕交,GOTV以懷舊來鞏固電視霸權,理應列入黑名單,嚴禁踏足。然而,這個儼如香港電視劇圖書館的網站,既十分「香港」,又非常「普及」,更盛載著一個又一個「文化傳奇」(網站其中一個專題是「周星馳—無厘頭的誕生」)和「文化悲劇」(「林峰的星光大道」),作為香港普及文化研究者,在看與不看之間,我額角有汗,猶豫不決。

猶豫不決、滿頭大汗,是全體香港電視迷(當然包括我)的近年寫照。

毫無疑問,小箱子曾經是香港人至親。香港人立身處世向來少講大志,多求享受,過去四十多年,我們「日頭猛做」,為的不是要建功立業,而是昐望着晚上安坐沙發,可以「到依家輕鬆吓」的一刻。電視是香港生活面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意外書寫了香港故事,構成了「香港人」這個臉容複雜、做人處事充滿矛盾和猶豫的身分。有關香港電視如何與香港故事緊扣相連,各大院校的文化研究學科早已開咪大講,詳情可以舉手詢問馬傑偉、梁款、呂大樂等香港學者。

學者普遍認為,香港電視的黃金歲月,在七十至八十年代。我生於八十年代尾,電視的黃金,我其實已經無緣見證。但無論黃金與否,不能否認的卻是,電視依舊伴我成長——香港電視好玩,因為它不單是學者們的研究對象,更是每位平民的私家記憶。在此,我想搶咪,舉手試講自己與電視交往的故事。

小時候父母管教大多實行「積極不干預」的政策,只要功課交齊,成績不差(當然標準隨時可改),要娛樂要玩耍,絕對悉隨尊便。於是中小學時期,我副修讀書,主修電視:每天放學,總會勤快(即「求其」)完成功課,求的,當然不是分數,而是飯後甜品——安坐沙發,凝視電視螢幕,欣賞一連三個小時的劇集;我會流連便利店,冒被職員趕走的險翻揭雜誌,為的是看後面的電視劇情簡介;我會為喜歡的演員搖旗吶喊(如蔣志光、許紹雄),更會不要臉地跟同學爭論劇集劇情;星期五晚是我一星期最難過的時刻,因為預告播完之後,要等足足兩天才能看下一集,太漫長。

最近偶爾到GOTV,重新接觸「關詠荷」、「羅嘉良」、「張家輝」等人名,以及「陀槍師姐」、「先生貴姓」等劇集,我會不期然心跳加快,掌心有汗。汗,因為肉緊,因為曾經深愛。九十年代的電視不太黃金,也絕少能夠書寫香港故事,但它仍舊在觀眾心目中有位置,全因它最低限度能夠帶來娛樂——對於沉悶成性又要求不高的香港人(亦即我)來說,這很重要。

之後的故事,大家比較清楚。踏入千禧年代,電視質素一落千丈,教你我滴汗。與小箱子關係切肉不離皮的香港觀眾,態度由「不看無話題」,變成「唔睇無所謂」,最後更變「睇都唔敢提」;到近年,年輕人要「潮」、「有文化」,就必須(於立場上)向(無綫)電視說「不」,看了也不認,認了也定要踩一兩腳。對於這個現象,我本來頗為不屑——因為我比許多「有識之士」、「文化人」遲離棄TVB。

tvb_01

 

(古時的汽車,在後面。)

(古時的汽車,在後面。)

不離棄,可能因為家裡的沙發實在太舒服,更可能因為電視仍然偶有佳作,至少能夠帶給我足夠的娛樂——早幾年我仍然會為電視劇情流淚(那齣劇叫《換樂無窮》),至於那些教人詬病的公式化反智橋段(如「我煮個麵你食吖」、偷聽、綁架和失憶),偶爾出現,我會批評,但始終不捨得全盤放棄。

直至去年。作為無綫的忠實觀眾,2013年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其電視劇集的製作是如何不堪。我不是「細心」的網民,對於全城鬧爆的「穿崩」、「老套」,其實沒有太大感覺。我更關心的,是劇集是否仍好看。2013年的答案,肯定是不。這年的無綫劇集(如《好心作怪》、《神槍狙擊》),屢屢挑戰眼球底線——情節不合理(物理學上、生物學上、邏輯上)、舊演員角色重覆、新演員演技(非常)不濟,作為觀眾,我不單沒能獲得任何娛樂,更加睇得很不舒服。就算網民沒有呼籲熄機,就算阿叻不是跪地相求,我仍要忍痛告別本地電視(當然包括亞視)。

電視迷內心絞痛、額角冒汗,那又如何?亞視早已是苟延殘喘,而無綫一台獨大,根本毋須作出任何改變。而新免費電視廣播牌照一役,更將王維基開台的鴻圖大計,連同全港電視迷的卑微願望(「我要有權睇電視」),一併粉碎。我們流汗遊行,似乎都沒有結果——直至王維基開動Plan B。如果順利,今年七月,香港電視將以網絡平台及流動電視方式開台,觀眾只要將接收器接通手機、電腦或電視,即可免費收看港視3至5條頻道。這一年的香港大眾電視,注定風起雲湧。

如此風雲,值得我們安坐沙發(或手持手機),認真記錄。

就由一月開始。GOTV是無綫增加收入、鞏固霸權的又一舉措,可以不理。同時不能忽略的一月電視大事,是港台電視31台正式啟播。香港人素來奉商業電視台(又名「無綫電視」)為至親,公共電視,一直儼如晚飯時段各家各戶的發聲牆紙,備受冷落。這次港台電視啟播,雖然未必能夠像英國的Channel 4一樣,改寫文化,影響百姓,但至少可以讓全港觀眾有多一個選擇。

香港人(如我)對無綫電視的感情,素來深入肺腑,直插骨髓。面對公共電視與商業(流動)電視相繼崛起,香港的電視文化會如何轉變?向來一台獨大的無綫會如何見招拆招?近年百感交集的電視觀眾會如何取捨?

這一年,會是香港電視史上的一個重要年頭。一個電視迷的記錄,由此開始。

阿果,文化評論人,喜歡跟流行文化做朋友,致力報答大眾媒體的奶水。

http://www.facebook.com/ahfruit

(原題為:思前想後,香港電視文化的重要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