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喜歡逛街的人 – 不是Shopping那一種的逛街,閒時就有一舖癮,喜歡到處亂走;喜歡鑽小巷找有趣的,也留意店舖的變化 – 這是自從大學時代起就有的怪癖。

最初記錄老店只是純粹覺得惋惜,也覺得,與其到人家結業才一窩峰去影相去懷緬,不如趁人家平日相安無事時去多了解一下,也讓更多人認識,從而也有更多人光顧。

這是在旺角的「中國冰室」。http://hkoldstore.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13.html

這是在旺角的「中國冰室」。http://hkoldstore.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13.html

訪問當然不容易;又不是媒體,走去訪問,只係想寫blog,仲要影相,加上一副衰樣,最初實在不太易;幸好個樣生得夠低能(雖然一把年紀),加上一副小雲粗框眼鏡,有店主以為是學生做功課而好心接受訪問之。(喂喂,我想報案,有人街頭詐騙….)

開blog不足一週就找到正職,幾乎每天腦部都呈現overuse的狀態,週期性情況好轉才能出去採訪和寫文,出品偏慢,但一年下來都有十數篇;十數個訪問,讓我了解老店更多。

大概報章都充斥著業主加租或者市建局和田生收樓迫走老店的新聞,起初做訪問,都會不忘一問業主有冇加租;固然業主市建局和田生固然可惡,但殺死老店的,其實我們人人有份。

你有否想過何以去藥房買嘢都不太敢?我都不慣要「開口問」;我是八十後,這一代的人,大概都在超市文化下長大,習慣了購物就去超市,在敞大的店裡,亂行再亂逛再諗完一輪買定唔買放低再攞返放低再亂逛然後行返原點再攞返……..最後先俾錢;縱然購物過程內心再掙扎,我們都不用發出一言半句,頂多收錢時講返句:「我有兩毫」或者「唔使袋喇唔該」;就此完事。

在粉嶺軍地的仁利餅家。 http://hkoldstore.blogspot.hk/2012/11/blog-post.html

在粉嶺軍地的仁利餅家。
http://hkoldstore.blogspot.hk/2012/11/blog-post.html

超市文化也調教得你慣於自己揀,而不信別人推介;但其實去商店開口問老闆要乜要物,聽老闆推介,加上街坊鄰里口碑,再諗買唔買,然後再「順手」(其實有時可能係專登)寒暄八卦幾句;這,明明是小時候自己老母去街市雜貨舖購物模式 (現在亦然),也是老店的特色;這種人際關係網絡的建立,也就是我們老是掛在咀邊的人情味 – 只是,如果我們一味只是待老店將結業才一窩峰去拍照打咭「感受」人情味,而不從根本去反思、去改變自家的購物文化和模式的話,我們人人都是老店結業的幫兇。

如果我們從生活模式重新開始融入老店,大概才會完全認同那套模式的可貴;很多老店都是年老的長者努力經營著,也秉持著很多傳統的價值觀 – 老實、勤懇、專注地做好鑽研某樣技能,而不像現在愈來愈多機會主義搏出位者 – 而事實上「投機有道」也漸成為當今社會令人推崇的價值 (每次iPhone 一出,大家就忙不迭要去訂機乘機膁一番仲要放上facebook 呃like…你大概也明白我在說什麼);也許你得要融入這種文化,才能被人認同,然後,你才想投身 – 是的,所以青黃不接,沒有年青人要接手,也是採訪期間,發現不少老店面對的問題。

也許在時代的巨輪下有些變化是在所難免,但我們若是真心為老店惋惜的話又何不多走一些,放下一些方便,而身體力行去多光顧老店和街坊小店吧!

名叫「太公」,事實係八十後宅女乙件,唔鐘意行商場,鍾意去老店尋寶,唔想坐響屋企睇雞汁電視,於是走去老店吹水攪攪震。暫以1981年為界。搜集1981或以前開業的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