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炭工業區的工廠大廈,是不少香港藝文工作者的集中地。乘著2013年的伙炭藝術工作室開放日,香港基督徒學會和普普文化平台合辦的cultian FEST,就在坳背灣街的華衞工貿中心Room 502,開展了一個連繫不同文化創作單位的平台。
展覽、分享會、真人圖書館、讀詩會、讀書會、電影放映會、工作坊、講古、音樂會、座談會,三個周末,百家爭鳴。
基督徒學會、普普文化,甚至Room 502,都有基督教背景,卻和主流基督徒形象相去甚遠。基督徒學會的麥明儀在開幕時說,字典是沒有cultian這個字的,而是由幾個搞手按cult這個用來描述「邪嘢」的字創作出來。
這所謂邪,從位置上說,是站在主流以外的邊緣。邊緣的角度,衝擊我們既有的看法,也在對揚之中,重新看見自己真正的核心,重新審視自己習以為常的偏見。這次cultian FEST,可說是一次拉闊我們想像力的嘗試,提供了許多讓我們再思與社會的關係的資源。
作品展覽
展覽主題是《介入──遊走於主動與被動之間》,說的是創作人在大環境中的互動。在展廳最當眼處的,是淋浪淋漓兩夫婦的油畫。掛在正中間的畫作,是一個被輾成兩半的小孩,正是廣東佛山市小悅悅事件的主角;而守在兩旁的畫,一個是在板間房中壓死初生兒的母親,另一個則是「被自殺」的李旺陽。
二人的畫,具像之處令人勾起近年許多社會事件的回憶,此起彼落。藝術家不是活在真空的世界,每天的政治、社會、生活、文化,眼所見耳所聞,都在對話中成為創作的起點。
然而,藝術不獨獨是記錄社會現實,也是對事態現象的昇華與再呈現,流露在藝術作品一筆一畫之間,在顏料的厚與薄之間,在不同的光線折射之間──這對油畫來說,更是如此。淋浪的畫,用色幽暗而內斂;淋漓的畫,用色明亮筆觸熱情,如果不在展覽現場細看,藝術家的內心世界就只會像Facebook上的分享圖片,匆匆在眼前掠過,而我們以為見過就等於明白。
在數碼橫行、人人手握平板和手機的年代,我們習慣了對著電腦熒幕來觀看藝術創作,但作品在現場所呈現的質感,在現場的擺位,其實也是作品整體的一部分,也是藝術家和策展人要傳遞的信息。就像,在淋浪淋漓畫作面前遙相呼應的,還有Benson Tsang在平等分享行動和社運中的紀實攝影,有策展人黃詠楓關於核電的〈香港.切爾諾貝爾、福島交換故事計劃 2011-12〉,以及其他藝術家的創作。
人與人的對話
展覽之外是活動。繼開幕那天的平等分享行動的分享會和《字花》的讀詩會後,cultian FEST的第二天,Room 502塞滿了來參加真人圖書館(Human Library)的讀者。這是香港的Human Library第七次開館,搞手是一代人公社和《突破書誌 Breakazine!》,主題是有意識地在社會大環境中從事藝文工作的「藝術創作人」,11個單位共15本真人圖書,加上76位讀者,兩輪傾談,許多人均感意猶未盡。
Human Library的意念原初來自歐洲非暴力組織,借用圖書館的閱讀規則設定對話界線,對談彼此對對方的偏見,藉溝通澄清誤解。香港這個城市節奏急促講求實際,從事藝文活動每每遇上「你點樣搵錢開飯」等想當然的問題,背後是追求夢想與實現夢想之間的焦慮和恐懼,然後我們的文化失去了想像的動力和空間,事事因循,人人跟大隊隨從主流而變得重複又沈悶。
在面對面的人際接觸中,我們因為對方的真實存在而得到啟發──原來不會餓死,原來可以一試,原來可以回應心裡的呼喚,原來藝文創作可以對社會帶來衝擊。《Breakazine!》的編輯Perer今次以工作人員的身分參與,他說在工作中「一直遇上不少啟發自己的人。但每當看見自己曾採訪傾談的對象,能同樣感染很多不同的人,我就為他們的才華和心思被欣賞而感恩。」
cultian FEST與伙炭開放日同步,展期尙餘兩個星期,每個周末皆安排了連串活動,就像何式凝和胡露茜以香港師奶第二春為主線作對談、獨立電影《不設房》放映會、四圍講古的工廈故事等,都可預計其中的精彩。詳情可到cultian FEST在Facebook的活動專頁查看。
延伸
cultian FEST 開幕致詞(陳張慧嫈)
cultian FEST Blog
cultian FEST活動專頁
參展創作人現身說法@YouTube
──
Pakkin。《Breakazine!》總編輯,blogger。入行做編輯時,仍是用rubber cement貼稿的年代。歷任書籍編輯、網站監製、雜誌編輯等職務。愛看書,愛攝影,愛動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