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一鳴最近參觀由全幢唐樓改建成的私營「青年宿舍」,當中有許多看不過眼的地方。他借此分析西班牙與日本兩個成功的共住計劃,認為共居不止於解決居住問題,其實可以創造更大的力量。

【編按】 共居,只是要解決住屋需要,帶來商機無限嗎?

我們不解。於是在2017年終、2018年初,有一個小小的共居專題,請來龐一鳴在上篇文章《為什麼要住在一起?── 拉闊共居的想像(上)》,把歐洲佔屋運動為引進香港的共居討論,期望擴闊對共住想像,而不是只求善長減收位租金,並交予NGO去做杯水車薪的共享房屋計劃。

龐一鳴最近參觀香港由全幢唐樓改建成的私營「青年宿舍」。香港對於共住青年宿舍的思維狹隘,既令他氣上心頭,他在此文就分析了西班牙與日本兩個共住計劃,盼望進一步討論共居的社會意義,不止於解決居住問題,其實也可以創造更大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文青式劏房,就是青年的共居生活?

一個多月前,一幢全幢唐樓改建成的私營「青年宿舍」辦開放日。這幢共居宿舍,打着「生活就是分享」的口號,向青年人推廣「共享空間和資源」可以「減低租金和日常開支」,而且「共居模式促進住客溝通交流,互相學習,協助建立人際網絡」。

聽起來很不錯,我們前往實地考察,這才發覺租金貴得驚人,青年人真的可以負擔得起?在那裏,每層1,600呎的空間,間隔成公共空間如客廳、廁所、廚房等,其餘6成空間則是房間頂部打通了的休息區,安裝幾個類似太空艙的單人床位,幾間上床下桌的單人房,以及一間有兩張睡床的雙人房。單人床位租金由 $3,000起,而最大的二人房則索價$5,000多起。單人房面積約50方呎,每呎租金約$100 —— 在同區租一間比它面積大一倍的劏房,租金幾乎相同。

這「青年宿舍」強調提供共享空間。但於我在現場所見,卻是每層的公共空間極小,加上房與房之間並沒有密封,如果你要講秘密、談心事,又不想有人聽見,就唯有躲進那狹小的廁所去。

整過參觀的過程,老實說,感覺實在不太愉快。就算再光鮮、再怎樣以文青生活為包裝,其實也遮蓋不了「青年宿舍」是貴價劏房的事實(太空艙怎能當成一個長期住所?這和「棺材房」有什麼分別?);把唐樓改建為「共居空間」,或許只為增加每年的租金收益,讓投資者盡快獲得回報。

但最令我驚訝的是,有本地大學附屬社區學院已向這「青年宿舍」租下46個宿位給學生作為宿舍。雖然大學只收取學生每月$2,000至 $3,000 的宿費,但為什麼學院在解決宿位不足時,竟然選擇和財團合作,幫他們找生意?

香港的居住問題陰霾,除了靠經營劏房去解決,還有什麼方法?(圖中樓宇並非文中所指的「青年宿舍」)

 

租住劏房,不是共居唯一形式

土地不足,宿位供不應求,其實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

西班牙全國的大學,同樣面對沒有錢、沒有空間提供足夠宿位給學生的困難。但他們選擇聯合起來,拿出膊頭來承擔責任,並且交出創意的解決方案。這個計劃名為 “Vive y Convive”(直譯是「住與一起住」的意思),內容是這樣的:

大學和市政府共同策劃,配對需要住宿、又不介意跨代共居的大學生,入住願意開放房子接待青年人的獨居長者的家。入住期間,學生不用繳租金,每年還有少量津貼,但他們要承諾每天付出2至3小時,去陪伴老人或是協助他們完成生活所需。至於長者們,除了有一位年青力壯的共屋主,每月亦有津貼,補償二人生活的額外水、電、煤等雜費。

為了保障學生和長者們,大學除了成為中間人,還要付出資源管理這些配對。例如,要跟學生簽約,確保他們會付出上述的時間,照顧老屋主們,例如與他們傾下偈、幫忙購物、陪伴覆診、散步;同時,又要跟長者們解釋,並白紙黑字簽署合約,讓他們不會濫用服務,無止境使喚青年人作為自己的僕人(例如,學生每週有一天24小時可以休息,出夜街不回來;每月亦有一個週末可以48小時不在)。

這個絕不容易的共居項目,已運作接近20年,可以想像大學和政府投放了大量的人力和各種資源入去。值得嗎?效果好嗎?

「本來生活圈子都只有長者,能夠日日在家中見到年輕人實在美好。本來以為年齡相距50歲好難相處,但我的經驗都是愉快的。5年前我成為了寡婦,媳婦向我推薦了這個共住計劃,這幾年來這些年輕人幫了我很多。」

這是其中一位參與計劃超過5年的長者現身說法。

沒錯,「共居」必然是為了解決住屋問題而來,但它不止於此。它可以作為推動兩代共融、鼓勵學生持續進修、為獨居長者提供照顧的方案。年青人用自己有的時間和體力資源,跟老年人交換部分住屋空間,他們共住在一起,減低彼此的生活壓力,互惠互利。

西班牙大學推動此共住計劃,經驗豐富,行之有效。可惜相關資訊和討論在香港缺席,因此我們的大學只能運用僅有的想像力,以租用財團的共住單位來解決學生宿舍不足的問題。亦正因為此,香港必須擴闊對共住的想像,否則在以上例子中,大學只會進一步參與金錢遊戲。

22歲的大學生坎德拉(右),透過Vive y Convive計劃,跟一位88歲的女士(左)和其孫辈共住。婆婆很愛煲咖啡,坎德拉則會在天台種菜。女士近幾年已經招待過幾個大學生同住。(圖片來源:http://www.mymo.es/cuando-la-experiencia-y-la-juventud-comparten-piso/)

 

由共居,至共建美好共享社區

類似的配對共居,其實全球也有,亦不止於大學生、獨居長者,有一些甚至慢慢演進成為一個小社區,讓有需要的人來住,同時也來貢獻所長。

在《逆境起司的滋味》一書中,就記述了一個在日本名為「共働學舍」的共住計劃。「働」一字,拆開來就是「人」在「動」,在日文一般解作「工作」,但對於創辦人來宮嶋真一郎來說,那還是生活。

「共働學舍」計劃的主要對象,是無法適應高效社會的身心殘障者。以北海道「新得農場。共働學舍」為例,學舍佔地96公頃,包括宿舍、研修館、芝士工坊、畜舍、牧場等設施,一共有70人共住,當中如麻痺症患者、自閉症小孩、隱蔽青年、精神病康復者等等,都讓他們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他們可以在學舍的農場,按照自己的步調,從事適合自己的工作。不催不趕,他們慢慢生產自己食用的食物,憑自己的力量,以荒田為起點,建造自己的家園和酪農事業,像家人一樣生活在一起。

這樣的組織,聽起來會不會很散渙,似乎無目的、無方向?不不不,就是這種溫柔的共同生活力量,向全日本展示了另類生活的可能,更製作出震驚世界的美味芝士!他們於2004年以「櫻」芝士,獲得「瑞士盃山芝士奧林匹克」的金牌奬和最佳風味奬。

創辦人宮嶋先生曾經寫過「共働學舍」的成立宗旨,讀後很難不動容:

「為了讓養尊處優的人付出努力,學習如何完成自身的義務;為了讓厭惡或害怕與人接觸的人,打開內心緊閉的大門;為了幫助患有痼疾或不良於行的人,脫離缺乏自信和不安的窘境,讓身心恢復朝氣;為了讓沒有親朋好友的孤家寡人戰勝寂寞,互相成為好友,邁向光明的人生。

為了讓不識字、沒有一技之長、不夠聰明而不事生產的人,能憑自身的意志做出想做的東西;為了讓說謊的人,再也不會騙人;為了讓竊盜成性的人,培養出約束自我的良心;為了讓任性懶散的人認真工作,不再找一堆歪理推託;為了讓只重視金錢的人,瞭解無形之物的可貴。

為了讓仗勢欺人的人,重新喚醒內心的仁德;為了讓自我封閉的人,可以順利與人交心暢談;為了讓命運乖舛的人,擁有不放棄自己人生的責任感;為了讓一味看重他人評價的人,無畏地活出真實自我;為了讓自私自利的人學會感謝,學會服務他人和服務大眾的生活方式;為了讓缺乏信仰而受拘束的人,擁有信仰和勇氣。這是一個幫助大家互相鼓舞和勉勵的地方,每個人都會自動自發地追求成長。」

《逆境起司的滋味》一書就他們的共住、共學、共生活的記錄。這樣動人的故事,鼓勵大家自行捧讀原著!

在日本北海道「共働學舎」的新得農場,不同需要的朋友一起耕種和生活。(圖片來源:http://www.kyodogakusha.org/blog/)

在香港的鄉村共働,可行嗎?

這個共住故事,對香港的處境來說,其實不如大家想像中那麼遙遠。我想起,最近,不少媒體都有提到荔枝窩。近年香港鄉郊基金,聯同銀行和其他慈善基金的支持下,在古村荔枝窩展開了數年的復村復耕計劃。它成功吸引一些外人入住和耕作農產,甚至有一些薑的收成經過加工成為產品小量發售。村民更成功爭取街渡往來荔枝窩及馬料水,讓村民和遊人不用行山入村,交通比以前更方便,每逢假期荔枝窩都變得人氣鼎盛,好不熱鬧。

與此同時,香港鄉郊基金有限公司獲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將荔枝窩十二間村屋改建成為「民宿型」度假屋;此舉更引來一些一早移民海外的老村民回來,反對興建民宿,聲稱這些發展沒有事前咨詢過他們;又說就算將來建好民宿也會天天打鑼打鼓,阻礙其運作。

讀到這裏,我就想起「共働學舍」。

如果我們對共住有更廣闊的想像力,在復興鄉村的時候就不會只想到民宿,狹窄地回到依靠遊客帶旺鄉郊的陳套老路之上。如果構思復村復耕時,我們社會有廣泛討論共住的可能性,在荔枝窩或許能創造一個如「共働學舍」的創意共住,讓香港的身心殘障人士,或其他有需要人士,按自己節奏和方式過好生活,讓鄉村能活潑起來,香港人也能保留一塊美麗樂土。

假如我們再不起步廣泛討論,引入各地的實踐,刺激大眾的想像,「共住 /共居」作為社會改造的力量將無法發揮;更甚者,只會淪為擁有資本的人再進一步賺取更多利潤的功具。

(全文完)

Text by 龐一鳴
Edit by Dydy

 

龐一鳴將在1月19日晚上Error Friday「住在香港,是不是我人生的Error」活動中,請來灣仔「藍屋好鄰居計劃」的首批租客Juliana(也就是《藍屋探訪記:一隻貓,一羣新舊居民,串連起一個社區》的主人翁),和連結基層住客和良心業主的好宅負責人Jay 和 Summer作分享嘉賓。歡迎大家跟幾位已經實踐共住的朋友,一同創造意想不到的生活方式!詳情請看這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題【可不可以住在一起?】

1. 睇真啲:藍屋共住是怎樣?
2. 諗一諗:我試過不用花錢就共住共居!
3. 看一看:共居的社會意義是?
4. 向前踏:去做一個為別人締造共居生活的媒人?
5. 做多點:我可為共住街坊貢獻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