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點」其中一間分店是在佐敦的突破中心。每次到那裏開會,必會經過他們的店舖,看見滿店都是滿有民族色彩、來自世界各地的公平貿易產品。心想他們的負責人必定是熱愛異國風情、一身民族風打扮吧,對嗎?

眼前「公平點」的總監趙善榮(Anthony),以一身平實的外表告訴你,幻想要有個限度。他笑說:「原本我只是一個IT男。」

到底他是如何走上公平貿易、以消費改變世界這一條路呢?

DSC_5214

—————————————————————————————————————

由IT男到世界浪遊者

「未做『公平點』之前,我是在一間跨國公司的資訊科技部,負責做電腦網絡工作的。」Anthony續道,「在90年代,我關注香港回歸前後的人權狀況,又會在公餘時間,寫人權報告給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提出政策倡議,亦會抽時間探訪籠屋居民。不過那些關注比較『離身』,只停留在探討、找資料和研究政策的層面,較少親身走到前線做服務。」

於是,他開始思考所做的東西是否真正幫到有需要的人,這個想法慢慢在他的心中發酵。

一直以來,Anthony的生活忙過不停,「那幾年是7 x 24的工作,既要工作,又要進修」,沒有時間停下來思索未來的人生。2003年,香港爆發SARS,他看見很多年輕的生命遽然消逝,加上當時人人為免病毒傳播而減少見面,令他有空間思考人生下半場該怎樣走。

終於在同一年,接近40歲的他決意離開自己的安舒區,花一年多的時間,由南極洲開始,穿越南美洲、中美洲及北美洲,再到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在旅程中,我可以接觸到生產者,親身理解全球化。」

DSC_5227

「玻利維亞有一個小鎮叫波托西(Potosí),那是前往『天空之鏡』(Salar de Uyuni)的出發點。那裏有豐富的銀礦,在西班牙統治時期,不斷被開採,銀礦差不多被淘空。現時不少礦場已被荒廢,只有當地居民自行開採,每個月賺取$100-$150美元的薪金。旅遊書Lonely Planet形容這是『從地獄來的工作』,因為礦場無人打理,所以工作環境惡劣,通風系統差,十分酷熱。當地的非政府組織做過調查,發現礦場工人平均只會做5至10年,就再也不能工作,因為他們都得了肺沈積病或其他重病,失去工作能力。他們明知那是一份很危險、會危害到自己健康的工作,但因為當地沒有其他工作機會,又沒有農地,無法耕種,當地人惟有被迫去做礦工,或到城市打工。不過,這些都是10年前的情況,現在多了一些與旅遊業有關的工作,也許情況有改善吧。」

Anthony在2005年中回港,心中記掛着這些貧窮而勞苦的生產者,有想過到當地幫他們,服侍2至3年,希望為他們做一些事情。當他跟朋友分享這個想法時,朋友直率地給他一記當頭棒喝:「Anthony,你都一把年紀,又不懂當地語言,又無人脈,算了吧!」

「幸好有真正的朋友」,Anthony吃吃的笑了。

DSC_5251

由浪遊者到組織者

當他想幫生產者但又苦無辦法之際,2005年在港舉辦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給他一點啓示。

當時有很多關注世界貿易和反全球化的組織來港開交流會,討論如何改變貿易生態和促進公平貿易。「原來,公平貿易在外國早已盛行,是一件平常不過的事──我也不一定要跑到當地才能幫到生產者。」

推動公平貿易運動,就是用 「在地」的方法,幫助遙遠的生產者。於是,他在同年成立「香港公平貿易動力」,其後開辦  「公平點」,向香港人介紹公平貿易方式。

「公平貿易」是什麼?與其聽我講,不如自己睇:

說來慚愧,若不是做訪問,都不知道公平貿易已有60多年歷史,而香港在90年代就開始引入公平貿易產品。Anthony說:「90年代末,聖約翰座堂的書局有賣公平貿易的咖啡、茶和小食。在2002年,樂施會推動貿易與公平的運動。」原來公平貿易的種子,一早已下在香港的土壤,只是一直埋在土裏,尚未發芽生長。「我們做過一個調查,在2005年,只有5%的人聽過公平貿易,到了2015年,就有50-60%的人認識公平貿易。」

雖然愈來愈人認識公平貿易,但少不免不少人只是出於憐憫生產者而買公平貿易產品,隱約抱持着一種消費者權力至上、以為是做善事的施捨心態。

但Anthony 指出,消費者和生產者,其實是互相依存的。我們常常聽到的論調是消費者畀錢,所以有權話事:「我哋唔買你的貨,你邊有生意做?」但我們又有沒有倒過來想:如果生產者不願再做,我們又可以買什麼、吃什麼?

「如果不讓生產者獲得合理的回報,現在可以吃到的食物,未來就不會有供應。」他說,「以可可豆為例,它是巧克力的原材料,非洲國家迦納和象牙海岸每年出口可可豆的產量,佔全世界總產量近7成。10年前,兩國的可可農場逐漸荒廢,因為耕種可可豆所得的利潤太少,年輕一代見到上一輩以此為生,實在太辛苦,所以沒有人願意入行。某大巧克力生產商醒覺,發現可可豆供應出現危機,於是在2007年轉用公平貿易的模式與農民合作,才讓可可豆能夠有穩定的供應。」

這個唇亡齒寒的道理,Anthony努力透過工作坊、講座、單張,向顧客傳遞。「無可能某一組人永遠贏晒,另一組人就輸到連基本的生活都不能維持。」如果讓剝削繼續下去,所有人都會輸。

DSC_5225

由買完就算到生活實踐

「要讓生產者得到合理和公道的回報」,Anthony這句話在訪問中一再強調;但要知道,購買產品,其實只是第一步,而公平貿易的精神亦不止於此。

「在歐美,公平貿易產品已成為主流,有明星做代言人,不斷鼓勵人去消費,但沒有讓人反思消費的價值。」他說自己這幾年,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推廣公平貿易,既要鼓勵人以消費的方式,協助生產者改善生活,同時亦要令消費者買東西的同時,思考那物件是否有用,是否必須購買,否則會變成一方面幫助生產者,但又為地球製造很多不必要的垃圾。

「別以為買咗就是做咗。如果你說支持公平貿易,但去大集團買公平貿易產品,其實也是在助長壟斷。反而要到小店買公平貿易產品,支持本地小店,關注社會的不公義,為他們發聲。買公平貿易產品只是一個起步,更重要是作為行動者,要改變自己的消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地實踐公平貿易的精神。」

DSC_5297

功成不必在我

「曾經有些朋友對我說:『Anthony,你做了10幾年,還是那麼『兜踎』,『公平點』只有3、4個銷售點,不如多加幾個吧!』」Anthony 笑說,「坦白講,曾經也有心動過,但我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初衷:我不是想做一個大機構,有很多地方買到我們的產品。我們要做的是移風易俗,讓從商的人知道那種『我獨贏、你全輸』的心態,不是唯一的方法,其實也可以讓多個持份者獲利,製造多贏的局面。」

做生意、要管盤數,就容易讓人變得只關心利潤,忘記起點;但Anthony清楚,自己在公平貿易運動之中的位置,是召喚人心裏的道德責任,為有心人提供一片醞釀、發芽的土壤。

「曾經有一個實習生來過『公平點』後,學習到公平貿易運動的知識,就到新疆協助當地農民做公平貿易產品。我不認為一定要在『公平點』才能推動公平貿易運動,每個人也可以用自己認為適切的方法去回應。」相信人人都可以參與公平貿易運動,是Anthony的信念,所以他們會把生產者的聯絡資料,上載到『公平點』的網站,歡迎其他人也向小農生產者拿貨。

「很多人認為那是商業祕密,但我們覺得要推廣公平貿易運動,自己做不了很多。如果可以透過我們啓發100人、1000人,認識和擁抱公平貿易運動的理念,讓他們認為值得投身去參與,成立更多類似『公平點』的機構,大家一起討論如何整全地監察公平貿易的運作,找出更理想的公平貿易環境,鼓勵同行者在自己的生活中推動公平貿易,甚至開展有關公平貿易的事業,才會令整個運動有更大的發展。」

一邊做訪問,我一邊想起信仰的奉獻精神。擺上十分之一的收入,很多人都覺得已盡了責任,滿足了宗教的要求;但如何在每天使用其餘的十分之九?那才真正反映我們在生活中所踐行的價值。公平貿易運動要求我們的,不是單純的購買,而是看重日常生活中的實踐。這一份挑戰,是更整全、更深入、更難以逃避。

(全文完)
Text/ Kuen
Edit/ Dy
Photos/ Andy Wong

延伸影片:對Anthony 來說,香港最不公平的產品是什麼?如果可以讓他研發一種公平貿易產品,會做什麼呢??

 

想看更多:
【開一間改變世界的小店】 (系列源起)

1/在山城上為同學開一間雜貨士多

2/為殘疾朋友開一間設計研究所

3/為地球做有良心的時裝

4/為上水街坊留下一間咖啡館

5/為遊客開一間盞鬼Hostel

6/為世界開一間公平消費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