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清心

(編案:本文原刊於Breakazine! 041 《全民扮學》,頁118-123。)

編輯要我書寫國內的教育經歷與啓蒙體驗,大約多是好奇一個學生如何可以在洗腦與應試的雙重夾擊下「死過翻生」,究竟是天性註定堅韌不拔,還是命中有貴人相助。很可惜的是,若是回想過往,自己並沒什麼超凡脫俗的特質,也不曾有幸遇上顛覆三觀的老師或者課堂。

畢竟在國內的大環境下,什麼都必須照着本子唸書,在學生身上實踐真我的代價,對師生來說都是高昂地過分,根本不可能會有電影《暴雨驕陽》這樣戲劇性的場面發生。當然,《暴雨驕陽》確實是我那個年代國內學生的教育啓蒙教材,苦讀僧們看完之後大有醍醐灌頂之感,原來書還能這樣讀,真是白活十幾年!但最終有實質意義的觸動,不過是對「及時行樂」的身體力行,這場自我啓蒙也就到頭了。

內地女校是鳳毛麟角

而我第一次看《暴雨驕陽》,是高中二年級,在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下稱市三女中)讀書,也開始我的啓蒙教育。

女校,在香港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但在內地並非如此。我的母校是上海唯一一所公辦女子中學,歷史可追溯到1881 年的教會女子學校。共產政權接管之前,她是由美國聖公會的聖瑪利亞女中與監理會的中西女中合併而成。1949 年之前,在上海由教會和國人創辦的女校合計約有60 多所,政府接管之後陸續改為男女兼收學校,母校也曾一度遭此厄運;但在1981 年,或許是因為海內外知名校友呼聲頗高,也或許是因為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需要一個獨具特色而對外交流窗口,展示中國教育的豐富多元,於是母校幸運地恢復女校傳統,成為上海碩果僅存的一所女校。

母校前身的中西女中專向上層華人家庭招生,旨在「培養大使夫人」;到我入讀市三女中時,她已是平民公立學校,學做大使夫人自是古話,不過「性別教育」、「男女平等」、「女性成才」云云總是掛在老師嘴邊。

不僅是穿裙子校服的特權

與其他男女合校的差異確實是有,其中顯而易見,讓我們引以為傲的第一樣,便是校服。當國內其他學校學生穿着不合身而色彩怪異的運動校服的時候,母校的校服是襯衫、領結、短裙、長筒襪、皮鞋……並且年年新生都不同。

這身女性化的行頭,將其他學校企圖掩蓋性別特徵的運動服比下去之處,倒不在遮不遮蓋身體曲線的問題,事實上校內也有不少人恨透了這對身體束縛的裙子、緊身襯衫;而是因為在國內,學生被抹殺的往往不僅是性別身分,還有追求學習之外其他事物的權利,而對膚淺外表的注重更是最大的禁忌。

我愛母校的校服,不是因為女生應當穿裙,或有權露出小腿,而是學生也有「扮靚」的權利,校方設計校服不是從便利實用,而是從審美出發考量,正是對這種權利的肯定。

但這絕不代表母校推崇的就是儀態端莊,舉止優雅的傳統女性形象。溫柔嫺靜的淑女自然是有,但更常見的是着裙奔跑跳窗甚至翻牆,晴朗的夏日午後在草坪上撒野,從來都笑不掩口,興奮的時候朗聲大笑尖叫,也不會被批評「太瘋癲」、「太不像女生了」。女校似乎當以藝術見長,學校樂團合唱團自是一流,但更聞名的是橋牌隊、壘球隊和排球隊─這是母校提倡的「女子教育」。

當年浸染其中,總對師長掛在口邊的性別教育方針理念多感厭煩,「好啦好啦,知道我們是女生,何必老是強調?」而如今回想起來,正如校史館中鋪滿一間房的著名校友介紹,有國母(宋氏三姐妹皆畢業於此)、鋼琴家、作家與演員,也有外交家、教育家、科學家與議員,各行各業做什麼的都有,但從不曾暗示雖然這是男性的職業範疇,某校友作為女性也能巾幗不輸鬚眉。職業不分男女差異,值得慶賀關注的是作為一個人所展現的才華與獲得的成就。

與其說什麼「因材施教」,我在校所接受的性別教育,正如從外表到行為舉止再到生涯規劃所暗示的,不過是「百無禁忌」四個字。沒有什麼是女性應當做或不當做、擅長或不擅長的;更沒有什麼成就對於女性來說是一種殊榮。身為女校學生,唯一的特權,是探索無限的自我,並活出真我。

校友張愛玲曾寫的《同學少年都不賤》是關於其母校聖瑪利亞女中,雖則題目意在諷刺,我卻甚以為然。母校的校訓是「獨立、能幹、關愛、優雅」(Independence, Ability, Care, Elegance)四字,這句校訓對我而言不是一種規訓,乃是一種肯定,活出真我的每一個人,都是「獨立、能幹、關愛、優雅」的。

平庸學生亦能一展所長

在市三女中上高中的日子,可能是我漫長就學生涯中最自在快樂的3年,這樣聽來或許會讓人誤以為我一定很優秀很突出,留下的才會盡是美好的回憶。然而事實卻正相反,母校自有其模範學生,成績優異英文流利,精通多種樂器運動,在各類競賽與海外交流活動中揮灑自如。而「半路出家」也一無所長的我,在精英羣集中雖是默默無聞,但這並不阻止我照樣活得如魚得水。

高一時與同學顛覆童話寫劇本排話劇,老師因對我們這些無名之輩理念的欣賞,落手落腳與我們一同籌劃;高二做校園電台,總介紹播放自己喜愛的音樂劇,大眾不甚受落,卻也從不干涉嘲諷;高三愛上買翻版CD,竟有同班「拜我為師」,時常翹了補習一同淘碟切磋……

是的,老師們不會因成績或能力而左右對學生的態度,對每個人獨特的特質報以欣賞、肯定與信任,每個人都有空間甚至被鼓勵去儘可能探尋自己喜歡所適合的事情,並大膽地嘗試它,無論多怪異,多小眾,毋須刻意合羣與討好,也一樣被尊重,一樣有價值。這3 年我學會的不是如何脫穎而卓爾不羣。即便只是芸芸眾生中不起眼的一個,都有權利「百無禁忌」地探索自己的可能與方向,更應當對自己的獨特與自我的意義始終自信。這是母校對我的啓蒙。

後來升上大學,碰到過一些所謂很有啓發精神的老師,可總感到國內在講啓蒙,不過是一種「教化──老師總是希望將自己的思想見識灌輸給學生,扮演人生導師的角色,最好帶來轉折一生的影響。然而每每碰上這樣的好為人師者,總讓我本能地想退避三舍。無論說辭多民主,多自由,單向的說教都沒有意義,更不具真正意義上的啓蒙。

我深知遇上母校「無為而治」的啓蒙教育是我的幸運,甚至是種特權。但如果這世界是醜陋扭曲的,與其為擁有正常的人生而感到羞愧,不更應該做的是,努力讓這世界也變得美好起來麼?

 

text/ 胡清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年啟蒙記】系列

我們是如何長成為今天的大人? ----
Breakazine! X 一小步 Little Post

鄧小樺:知識的野馬

胡清心:同學少年都不賤

飲者(任志強):窗外的風景

蔡志厚:制度帶我走彎路

想看更多關於教育與學習的故事、內省、理論,不可錯過《Breakazine! 041 全民扮學 —— 香港人被教育了什麼?》,2016年1月1 日,於各大OK、7-11便利店,突破書廊、誠品書店、Page One、 序言書室、基道書樓等,以及部分759阿信屋公開發售。

電子版(台灣讀冊生活,於站內搜尋breakazine即可。)
http://www.taaze.tw/
Facebook: www.facebook.com/break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