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小巴去土瓜灣,找了好一陣才找到鴻福街的地舖「土家故事館」。「土家」是聖雅各福群會繼灣仔藍屋「香港故事館」之後的社區文化營造平台,去到就看見楚思,她是社區文化關注(CCC, Community Cultural )的項目統籌,近來忙着籌備「社區達人訓練計劃」,與一些年青人一起為土瓜灣創作社區藝術。楚思為我們介紹「土家」裡面的陳設,又幫手招呼我們。CCC的辦公室在「土家」附近,「社區達人」的活動也會在「土家」進行。

這天早上「土家」有活動舉行,楚思着我們到茶餐廳談,經過樓梯舖,她跟伯伯打招呼,看見車房的唐狗經過,「這附近有另外一隻狗跟牠一模一樣的!…這麪包舖是社企…」還有,邊行邊說了很多附近小店的故事……哇,很多真正「街坊」也沒有這麼了解屋企樓下的社區和小店吧。

1N2A9752

楚思 Photo/ Andy Wong

由藍屋走到土瓜灣

在茶餐廳門口就碰到楚思的同事Kannie,她以前就在聖雅各福群會做社區和文化保育的工作,她向我們解釋了為何聖雅各福群會和CCC的合作會這樣緊密,原來這由藍屋時已經開始,「CCC跟聖雅各福群會好早期已和街坊規劃和重建,我們很早期就跟街坊傾『留屋留人』,然後我們就用跟街坊討論的意見和想法,整理好去投標。」「We嘩藍屋」藍屋建築群活化計劃中標,獲立法會撥款,現時的設計除了有故事館,有時分天地,還有糖水舖和齋舖。「這些都是與街坊討論出來的。」現時藍屋的重建工程仍在進行中。

除了重建這個項目,他們還會與街坊一起籌劃藍屋的節目,「好像中秋會,過年盆菜宴,都是在這個會裡傾的。」也是在這個會議,大家都想除了灣仔之外,每區都可以有自己的故事館,然後就討論到大家會去explore的下一個區,就是土瓜灣。

1N2A9720

Kannie, Photo/ Andy Wong

為什麼是土瓜灣?

「其實當時我們(聖雅各)有考察過不同區的,選擇土瓜灣是因為這裡未有地鐵,所以香港舊社區的面貌,保留得幾好, CCC都想專注在營造社區, (跟聖雅各)前前後後大家也找到些資源,就座落在這裡一齊做,又可以繼續partnership關係。」

Kannie本身在土瓜灣長大,「小時候朋友們都喜歡新的東西,我就是較欣賞社區的舊。由細到大都想保留這個新區。土瓜灣有着五六十年代生活的痕跡,除了舊社店,老店的面貌外。土瓜灣對香港工業史也是很重要,好多本土品牌在這裡設廠,楚思說起就很雀躍,「就是片場都有5個,有很多文化故事,我們都想多些人會知道。」另外全個土瓜灣都是20分鐘的walkable distance,很多街坊都喜歡在這裡的生活方式,Kannie說,「不是有鐵路就等於方便,社區裡就已經有齊生活所需,買餸又好,恤個髮又好,都是以行過去搞。」

楚思以前的中學就在上路,而土家和現在CCC的辦公室則在下路,「原來我以前是不認識這個土瓜灣啦」她笑說,「兩邊的土瓜灣是很不同的。」楚思的婆婆都住在土瓜灣,對於這個地方本來就有點感情。

對社區難於開口的感情

有時人們對社區的感情很難宣之於口,藝術正可以是街坊之間的黏合劑。

楚思之前在港大讀比較文學時是司徒薇(CCC創辦人之一)的學生,做的功課是關於藍屋的紀錄片。她曾訪問一個大叔,「那時帶着好多前設,就是會覺得他一定話對個間屋,閣仔好有感情,點知佢話,『感情呢啲嘢,作出嚟嘅啫,好似兩公婆咁。』然後佢老婆在後面行過。哈」大叔真的對住的地方沒感情嗎?「當然不是啦,男人口硬心軟,只是很難跟一個剛相識的人這樣說。」Kannie補充,「有時藝術是幫到街坊去訴說對社區的感情。」

楚思說,自己也開始培養在這邊的感情,「有時甚至會覺得自己比這區的人更了解這個地方。我都會問自己, 係咪太刻意認識,這跟街坊自然累積有什麼不同?」她總結,「可能還是一開始刻意,然後慢慢愈來愈自然的過程。」

「社區」是屬於社區營造者還是屬於街坊的?這個問題楚思和Kannie也偶有掙扎,怎樣有機的「改變」和empower(充權)街坊成為營造社區的人,也同時讓文化工作者可以對社區的有認識,也讓老化社區營造有新血?

這是CCC做「社區達人」計劃的目標,這一年CCC申請了何鴻毅家族基金搞這個計劃。Kannie和楚思招募了一些年青的藝文工作者和學生,走進社區,接觸街坊,然後進行社區藝術的創作,「當然這是最理想的,我們要求參加者要一起『洗樓』(逐家逐戶探訪),認識街坊,明白他們的需要。但當然總是有人會沒時間『洗樓』。」但楚思始終堅持,他們需要是社區為本,藝術是一個展示面向和方法。

之前楚思『洗樓』時認識了一些Asylum seekers(尋求政治庇護人士)和小數族裔,土家和CCC合作做了小數族裔的藝墟,因為他們的家鄉的方法用芭蕉葉做心意咭和寫信,又跟本地的街坊分享Henna(紋身)的手藝。

10981657_1560351520887967_5751060455738588982_n

圖片:土瓜灣社區達人facebook

害怕被消費,又想人支持

近年保育風潮,大家對這些有歷史有故事的社區和小店都很喜歡,假日會有些文青拿着鏡頭走進區內,楚思感嘆,「好像藍屋,有時我會覺得好彩,因為旅遊書有寫,有啲人都唔知係乜就特登來消費咗佢,影左佢個藍色牆又來影婚妙相,但就未必知佢背後的故事。」有些街坊也怕了,這是影響了社區內的日常生活。「土瓜灣不像灣仔,無乜(重建的)光環,沒有人一開始就覺得它很特別,暫時來說土瓜灣現時都沒有很多人來旅遊呀,來消費這個社區。就是單純讓人生活的地方。我覺得這樣很好。」

「土瓜灣這個區未係好有危機意識,對這個區的想法未有,所以都是要培養對個區的敏銳。」楚思說這跟西環的情況有點像: 「西環,當初也無鐵路達到,所以仍然保留到舊社區的生活…現在MTR西港島線的廣告就是有個文青模樣的後生仔去影相,我們社會的想法,就是只懂叫人去玩,去消費個社區。」

在CCC的機構層面,就是想早點開始組織街坊,凝聚社區共識,預備有可能因重建而來的運動。Kannie說,「到重建已經出現就趕不及,現時已有九個重建項目,這還不計私人的項目。」

「譬如之前帶導賞有行過春田街那邊,後來有參與『社區達人』的青年人想在那邊做project,若之後那邊真的有重建項目,就可以回應到,也是一種累積。」楚思說。

社區營造者之間的默契

「土家」就像一個基地,不只是CCC, 一些在社區裡自發幫街坊做維修的義工們也會用土家開會。「我們有個表,大家會update點樣用個空間,土家的例會,大家有時都會一齊開,我們都在學習好好溝通。」

「做社區營造工作,有時會迷失的是,好像什麼都關事,什麼都要做,貧窮啦,難民啦,小店啦,老人啦,拾荒啦…好似所有嘢都關事喎,其實應該邊個人喺邊個位做啲咩呢?我自己迷失了很久」楚思笑笑,「就是因為大家都缺乏,所以我們更要在一起,要一齊傾多些,溝通好些,才不會重複地做,又配搭得好些。好像土瓜灣浸信會有做愛心糧倉,『傳餸愛』在做待用飯券。」楚思說近來才了解多些社區裡有哪些團體在做什麼工作,做多些聯繫工作,比真的什麼都要去做更重要。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