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日子,不說太多,只感恩的數算一下最近遇上的快樂事。
我和猴子都是慢熱的自閉小孩。我們原本以為,這個聖誕節,將會是我們兩人安靜地度過,上平安夜崇拜,吃自煮聖誕大餐,看看DVD就算了。
但因為最近認識了一些新朋友,讓我們在佳節前,參加了不少熱鬧、溫暖且肚滿腸肥的小聚會。這是意想不到、最窩心的聖誕禮物。
亞洲婦女小聚 三個女人一個墟!
之前也說過,在德文班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詳情可以看看 Postcard 020)然而,跟我最投契,還是兩位同樣來自亞洲的小婦人Htay Htay (圖右,音:Titi)與Sarah(左)。
Htay Htay (右)是緬甸人,已經46歲,但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她在緬甸大學讀佛學,成績相當標青,教授推薦她讀碩士,並已經為她預留教席。可惜,爸爸認為教書賺不了錢,硬要她留在家中的小旅館幫手。「因為一家10口之中,只有我能說流利英語,可以與遊客溝通。」她苦笑。她煮地道菜式,帶遊客逛景點,上高山,看川流。「緬甸的山河,真的很美。從前在家鄉,我天天往山上跑。」
她溫婉,開朗,而且樂於助人,吸引了當時在她家旅館小住的荷蘭背包客Hans。兩個不同文化,說不同語言的年青人,開展一段長達9年的長距離戀愛。「差不多20年前,我們沒有現在的科技,只能天天寫信。」她甜甜的說,「他在荷蘭學緬甸文,每年來我的小村子探望一次。」終於在11年前,他們結為夫婦,Htay Htay跟隨丈夫到荷蘭定居,兩年前丈夫來德工作,她就在這裏生活。她說得一口流利的荷蘭語,「英語嘛,太久沒說,很生疏了,哈哈哈……」
Sarah(左)則剛好相反,英語差不多是她的母語。她是巴基斯坦人,但在沙特阿拉伯長大,在油王的土地上讀英文國際學校。「所以我不會說阿拉伯語,只會講英語和烏都語(Urdu)。」因為信奉伊斯蘭教,她平常上學外出一定會戴頭巾。那天在Htay Htay家小聚,沒有其他男性在場,她才把頭巾脫下。那一刻,我和Htay Htay都覺得很驚艷──一把烏黑滑溜的黑色曲髮,配合細緻分明的輪廓,大美人啊!Sarah腼腆的笑笑。
她來自書香世家,家裏幾乎所有人都是大學教授:爸爸教英文,姐姐教宗教比較,媽媽教經濟……唯讀她選擇了做醫生。「我爸媽都說我傻,做醫生要讀許多年書,醫院工作又辛苦。像他們在大學教書,每年可以放暑假,多麼的輕鬆!」她停一下,「但我真的很喜歡醫學,很想幫助病人。」她也是因為丈夫來德國工作,才定居在紐倫堡。
「你覺得作為穆斯林,最常被誤解的事情是什麼?」我問。「我們一定是恐怖份子,從小被教育要炸毀地球!」她裝出一把恐怖的聲音說。「其實,無論是什麼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佛教,沒有一個宗教是教人行惡的。只是行惡的人都喜歡以宗教為名而已。」另一個最常有的誤解,是認為所有穆斯林都是一成不變的原教旨主義者。「我記得,來自多明尼加的Heidi,有一天突然很認真的問我:你是穆斯林,怎麼都可以穿牛仔褲?」我們三個人大笑起來,Sarah上氣不接下氣的笑說:「我的宗教要求我把全身都包好,但沒有要求我用什麼包裹啊!」
其實,踏上這個旅程時,我和猴子常常互相提醒,要開放自己,盡量與不同國籍的人多接觸,不要躲在自己的comfort zone,最後又是跟亞洲人圍在一起。「我也是這樣想的。」Sarah說,「但畢竟,我們和西方人是有許多不同,是不容易溶入其中。」我們不吸煙,不喜歡吃肉(Htay Htay是素食者;Sarah只吃Halal的肉類),不喝酒(Htay Htay和我都是酒量有限,Sarah是不准喝酒),不喜歡人多的地方,不去Disco跳舞……我們三個小婦人會認識和相熟,是因為上課小息時,當大家都去後樓梯「打邊爐」(吸煙),通常只剩下我們在班房裏吃水果、餅乾。
這次我和Sarah到Htay Htay家裏作客,吃她親手造的緬甸小吃、春卷、糯米飯、炒麵,我感動得快要流淚,這都是我懷念的亞洲味道啊。聽她們笑說各種的文化差異,只能不斷點頭。這種被明白、被接納,無需多解釋的文化共通,讓人很舒服、很快樂。
還有兩個星期就離開紐倫堡,除了「德國爸媽」Brigitte和 Lothar,她們倆會是我最掛念的人了。
香港交換生同學會 請你滾~滾起佢!
因為認識了同樣來Working Holiday,又同樣是香港記者的Acacia,在她的人脈之下,我們兩個老老鬼,竟然有幸認識一班來自城市大學和理工大學的90後香港交換生!
第一次是他們來我們的小窩吃飯。那天下着雪,一班香港人圍在一起吃意粉,大家最共通的願望就是:「好想打邊爐!」「好想食雞煲!」「打啦打啦!」「無肥牛都照打啦!」大家的決心相當旺盛。
於是,不到一星期,我們就舉行了邊爐之約。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們這班香港人打邊爐的決心。沒有邊爐煲嗎?「用電飯煲啦!」沒有肥牛嗎?「買牛肉球啦!」沒有滑雞件嗎?「買雞胸肉切片啦!」沒有水餃嗎?「吃意大利雲吞啦!」哈哈哈……當然,最後吃得最多的,還是德國腸仔、腸仔和腸仔,和一大堆鮮甜的羅馬生菜。好久沒有身處在一大班香港人中間,可以自然的說廣東話,有人明白自己有多掛念魚肉燒賣和煎釀三寶。我和猴子是超級的快樂。其實我們比自己想像中,還要掛念屋企。
在「滾啦!」「食得啦!」之間,我們聽這一班年青人說自己這半年交換生涯去過的地方,即使是要走堂,還是決心要跑勻整個西歐與中歐;那裏有好吃的、好買的、好看的,他們都如數家珍。畢竟比我們年輕許多,他們的旅行方式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是像老人般慢行,他們是點對點的暴走!我和猴子總是很讚嘆他們無窮的精力!他們與我們看的歐洲,是有點不同,然而卻又是另一種趣味,也叫我們倆想起自己還小的時候:單純、直率、相信自己。
「如果可以重頭再揀,你會選擇去exchange嗎?」我問猴子。「那個年紀的我,根本沒有想過要去看世界,就算要去,家裏也不能負擔。」他說。我也是呢。那個年紀的我,對世界的認知還是很少,更不用說想要看世界。如果早幾年,就有這個眼界,今天的我會不會不同了?
有時,靜靜聽他們七嘴八舌的說笑,我會想:到底這班可愛的青年人,希望在交換之旅獲得什麼呢?他們在這半年以來,得到了嗎?這半年的光陰,有擴闊了他們的眼界嗎?然後,我會老老鬼和職業病上身,暗暗的希望,他們都可以把在這邊看到的可能性,世界之大,帶回香港,而不僅是一個在CV上亮點。
Jessie, Bill, Heidi, Rachael, Serena, Jia jia,祝福你們以後無論身處何地,都有更多機會探索世界,看見更多壯麗的景色,遇上更多有趣的事情。:)
也祝大家,聖誕快樂,平安感恩。
Froliche Weihnachten!
關於postcard 022:
除了常常去吃朋友大餐外,這個聖誕節也收到香港朋友寄來的小禮物。嘻嘻。其中最驚喜的一份是來自從前在報紙一同工作的上司兼好友貓貓!裏面是許多港式奶茶、保濕面膜和一包出前一丁!貓上年也一個人去了京都讀書,所以特別明白出門在外,有多掛念茶餐廳的腸蛋丁和熱奶茶。太太太太合用和貼心了!無以為報,唯有寄上來自海德堡的漂亮名信片,希望你會喜歡。這張名信片特別之處,是有海德堡著名的朱古力手信「學生之物」(Studentenkuss)的頭像,我未能寄你朱古力(因為已經俾我地食晒……)唯有先寄張名信片吧。祝你也有快樂溫暖的聖誕。:)
–
Dydy,29歲,前Breakazine!編輯,為人膽小騰雞,卻心郁郁想認識世界。2013年急急搭上了工作假期的尾班車,與外子(又名猴子)開始一年的外地生活,離開之前已決定每個星期寫一張postcard回來香港給一個掛念的人。
dydy_sezto@yahoo.com.hk
Breakazine!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reak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