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西洋菜街正醞釀香港的一個街頭演出生態系。
這裡有各式各樣的表演,由音樂到雜技,本地的、由內地來的,只作表演的、讓觀眾也參與的,為興趣的、真的為賺錢的,當然還有好看的、難看的….我早就是這裡的觀眾。但作為一個音樂表演者,亦總得參與一次。
自從去年12月跟同伴開始一連串名為「我們在路上唱」的路演以來,一直有計劃到西洋菜街演出一次。結果,我們在2013年1月19日成事了。由於預測演出不會受到太大的攔阻,當晚我們帶在身上是我們的整套器材,包括結他,麥克風和擴音器,我們知道越接近銀行中心就有越多表演者「爭地盤」,所以就決定先在遠離最旺處的兆萬廣場對出表演。
我們通常演出的都是原創作品。由於並非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所以也不敢預料有太多的路人對我們有興趣。不過演出的座向倒能影響到我們是否能聚集到一班觀眾。起初,我和同伴沿著行人路邊排成一直線。結果,雖然是有人看,但面前行人來往如鯽的景象, 令觀眾的視線無法聚焦在一點之上,演出非常困難。結果,唱了兩三首歌曲之後,我們將「一字排開」陣勢改為跟路人成四十五度的斜線,也把觀眾喚到我們的面前。這樣,他們就能在不阻街的情況下站著欣賞我們的表演。
本來,我們是想在這個人比較少的位置試玩一會,然後移到行人專用區中心部分人流較多的地方。不過,我們又好像安於為「人少少」的觀眾演出,結果一連唱了差不多一個小時,共12首作品才離開。
當我們移向山東街一帶,我發現原來安於本來那個觀眾不多的地方,才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一如所料,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中心部的表演者很多,而且能吸引很多的觀眾,圍成一個大圓圈。但這裡的演出者,表演雜技的不計,他們不是表演中樂,就是在唱一些「泛懷舊」的歌曲。再浮誇一點的,竟然有Dancer伴舞,一定是在模擬紅館個唱了。所以,總覺我們這些兩支結他的Acoustic組合是跟這個環境格格不入的。
好不容易,在大圓圈、大喇叭之間找到一個可以演出的地方。不過,這裡左邊有一位收手機的先生,後面有一位在收拾紙皮箱的伯伯,而右邊則是一位來自內地做「穿珠仔」工藝的大嬸,空間真的比較狹窄,停低觀賞的觀眾也不多,因此我們完成五首歌曲之後。就決定終止演出了。
縱觀整個經驗,其實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雖然說西洋菜街是香港街頭表演文化的一個搖籃,但其實即使是最多觀眾聚集的那些街角,都並非是小眾音樂的表演者能輕易立足之處,因為這地方更像是把五光十色的娛樂圈、馬戲班遷移街頭的同一個操作。但在沒有太多表演者爭地盤的地方,反而還有一點機會有留心看,細心聽的觀眾。當然,由於歌曲並非他們耳熟能詳,所以為數不會很多。但只要抱著一個心態,知道是少數的即使到了街頭還是少數,總可以心安理得,自得其樂地演奏。
—
方欣浩
在扶貧發展組織工作,也是獨立音樂人。剩餘時間喜歡走路、影相和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