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報》和《墟報》都是油麻地社區的《活化廳》所製作,活化廳是一個藝術空間,也是開放給街坊的社區聚合點。不少文青也從facebook, 網上的消息聽過活化廳,那為何還要有《活化報》?

《活化報》編輯:(左)阿峰,(右)Roland

《活化報》編輯:(左)阿峰,(右)Roland

《活化報》:是延伸出去的《活化廳》

活化報在2012年1月創刊,現暫時休刊。編輯阿峰形容,這刊物是活化廳的延伸版:「第一次派《活化報》,我們派了五日,因為不能純粹地派完就算,我們籍派報紙跟街坊吹水,介紹刊物…後來就可以放在信格派啦。」活化報每期用$2000印1000份,每次都會派完無剩,這天分享會帶來的,是編輯們的「珍藏」。

另一編輯Roland 說《活化報》做與街坊的生活有關的內容,好似這區有很多獨居者,你去茶餐廳、燒味舖吃飯見到一圍枱好多時全部都是「搭枱」的,我們會介紹有什麼地方有抵食的兩餸飯,想自己在家煮的,我們也介紹用電飯煲蒸水蛋。」也記錄不同行業師傅的口述故事專欄。阿峰說,最能見到讀者參與的,就是印花,他們做過剪下印花就可以去活化廳換一個月餅:「你不會想得到有人拿六個印花來換了六個月餅。」大家哈哈大笑起來,「還有街坊會圈起錯字來活化廳告訴我們,我們做六四專題他們不認同的話,又會來鬧我們的編輯。」Roland和阿峰面上盡是滿足的微笑。被讀者投訴還覺得開心的編輯,很少見吧:「這是很好的交流,也是社區能在活化廳有一點聚合。」

今天新媒體真的無孔不入嗎?最少,《活化報》的例子告訴我們,實體的區報消息,讓很多不會接觸網上媒介的街坊,多了一個社區連繫點。

《墟報》:街坊共同編輯的勞作

《活化報》因為活化廳沒了藝發局的資助而暫時停刊,編輯們在農曆新年期間搞活化墟時製作了《墟報》派發。《墟報》的讀者對象主要是擺檔的街坊,《墟報》只有一張A3對摺,以黑白影印,人手剪貼方式排版,內容環繞小販擺檔要注要的事情。

20140125_6cdfcc05642067e81e9a8VV7WGBB74sf[1]

這個聖誕和農曆新年,油麻地深水土步一帶,有好多人出來擺檔做小販,有些是街坊,有些是「文青」。《墟報》也在這幾次的墟派發。

「有一次我們排《墟報》(就是人手剪貼排版),討論得吵吵嚷嚷,也因為打開了街門,路過的街坊看到了,走入來一起給予意見。」Roland說。以為走回人手排版的舊路,卻建立出新的鄰里關係。

活化廳:https://www.facebook.com/wooferten

photo/ Peter, text/ Bobo/Lokman

[編按:「一小步」在3月2日邀請了九份不同風格的區報一起分享和交流,當晚時間有限,未有很多時間可以討論,本週將會陸續這些分享內容上載,希望可以引起更多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