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非引進香港的「週街士多」(The Street Store)於3月6日(星期日)正式開店了。「週街士多」的概念,是把二手衣服、鞋子等等,在街頭臨時特製的紙板衣架和鞋盒展示,再讓街友自由免費揀選,享受逛街和選擇的權利。

一小步的小編 dy 報名成為「義務店員」*,參與了兩天工作。原本只是個人的課餘活動,但參與途中,有一些關於「街友」服務的思考,索性慢慢整理一下,也訪問了活動發起人 Juno。

這篇小分享,與其說是活動報道,不如說是對於「平等分享」的學習筆記和自我提醒,希望也可以跟大家一同更常關心身邊的街友街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流浪漢」、「露宿者」、「無家者」,到「街友」和「街坊」,近10年市民大眾對在街上生活的人的稱呼不斷演變,似乎正朝向比較有尊嚴、尊重和平等的方向互動。

記得在2011年我們(當時是《Breakazine!》的團隊)第一次訪問「平等分享行動」的發起人Benson Tsang,他提出「我們不是義工」、「我們是平等的」、「我們是朋友」等等。我們頭腦上是明白的,但行動習慣卻要慢慢改變。

有一次,我負責在橋底派包裝餅乾,街坊們排隊上前拿,其中一位叔叔把梳打餅拿上手看了看,然後遞回,說:「我想要甜餅乾。」當時我心裏面第一個反應是:「吓,仲揀?」背後赤裸裸就是一種「有得你食就食啦,仲想點呀」的高人一等姿態。

還好,因為被「平等」、「朋友」、「街坊」這些概念包圍了一段時間,我稍為清醒過來:係啦,其實我自己也不喜歡吃咸餅乾。那為什麼街坊叔叔不可以揀?於是急急在後方拿出甜的檸檬夾心餅。

他們是有權選擇的

「嗯,施與受的權力關係,原來,在香港人心目中是很根深蒂固的。」「週街士多」的Juno說,「好似當你是受惠者,就沒資格說不。」

南非的The Street Store 在2014年由一班設計師開始,Juno在今年1月在看到台灣相關的報道。「我很認同,有沒有『選擇』是關乎一個人的尊嚴。」Juno說,「所以覺得香港也可以試做,一起推動平等、分享這些概念。」

「有得揀」不只是關乎收到物資的質量和款式,而是身分自主的呈現,把主動權還給街坊街友。他們可以花時間思考什麼才適合自己,可以比較,亦絕對有權拒絕。

3月6日下午三時,我們開店不久,來了一位細小的婆婆,在貨架挑了很久。
大家都很落力地推銷自己覺得適合婆婆的衣物。

「婆婆,呢條披肩好呀,紅色靚呀。」

婆婆皺眉,「好大件呀。」但還是拿在手中。

「咁呢件外套呢?」有店員拿出一件啡色有花的絨外套。其實幾襯婆婆。

「唔。」婆婆試上身,又皺眉。「太細件呀。」

左試試右試試,都沒有適合的。

「婆婆,你有咩想要呀。」

唉,我夠想有咩要咩,但都要啱先得架。

後來,有人提起,我們收集了10多件全新的「婆婆底衫」(花碌碌很薄的那種)。於是立刻掏出來,讓婆婆揀。

「啱啦啱啦,呢啲好。」

然後又花了一句鐘試款式、呎碼等等。

衣服被掛在特色的紙板衣架。

衣服被掛在特色的紙板衣架。

 Juno說,婆婆姨姨不喜歡拿披肩頸巾,有時是因為他們平常已接收不少捐贈頸巾。「在行動之前,我們在油麻地區做了一陣子資料搜集。我跟『街友守望計劃BETA』的阿Joe 傾偈,他告訴我們,有時物資派發實在太多太密太重複,人家派到來,街友或街坊又不敢拒絕。試過最誇張是有街友在某年中秋節,收到28盒月餅。」

關顧街坊和街友的羣體、機構,固然可以做多一點協調。但始終,街坊自己需要什麼,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週街士多」可以供給他們選擇的不算很多,但現場所見,單是「埋鏡拼拼」、「試下先啦」這兩句,已經令婆婆公公們好開心。

鞋子是很受歡迎的「貨品」。

鞋子是很受歡迎的「貨品」。


我站在貨架前,看着胖叔叔揀了一件橫間Polo Shirt、保安員叔叔拿了厚外套、食環姨姨(留意到她是穿食環藍色褲子)挑了兩對舒服波鞋、買餸婆婆拿了靚頸巾、印尼姐姐拿了男裝格子恤衫……他們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有權有自由,為自己穿什麼去挑選去發聲。這看起來是很基本很日常的事,對於資源貧乏者來說,卻是難得的機會。

我們當義務店員的「工作」,不是把我們認為適合他們的東西硬塞在他們手中,而是與他們一起選擇,陪他們一起找尋那件perfect match的西裝或那雙剛剛好的波鞋。原來,這也是一種投入社區、與街坊一起生活的方式。當婆婆說一句:「啱啦啱啦。」心裏面會好開心,為一件好衣裳找到好主人,也為婆婆的快樂而高興。

 

他們不是來處理我們的浪費/垃圾

12822163_10153325481576987_502456979_n

開店前一晚店員們一起整理物資。

「週街士多」開店的消息,即使是在網上也算低調。「一來,我們怕引起太多關注,會惹來食環、警察驅趕──掃我走唔緊要,但我唔想街友覺得自己是不受歡迎的。」Juno說,「二來,是我怕處理不了太多物資。」

活動結束了差不多一星期,Juno還是不時收到有人留言,叫她去收集二手衫。「其實香港人哪來這麼多衫呢?有時我都會想。」一方面,她是很感激大家願意分享自己擁有的,但另一方面,也因為部分捐贈者的態度而感到有點氣餒。

「部分人仍然有個心態,覺得捐咗嘢,就好似得到贖罪券──我無浪費,又幫到人喎。」她說,「但問題是你捐的東西,街坊到底啱唔啱用?」

大約是下午4時,開店途中,有人送來衣物。我和另一位店員,把袋子打開來看,拿出一件超迷你短裙。我們面有難色,自言自語:「呀,真係好短喎。」送衣物來分享的小姐說:「是要穿Legging在裏面的。」唔,我都知道,想了半刻,還是想解釋一下:「其實附近會來選衣物的大多是街友呀、婆婆呀,所以可能不太適合呢。」

「咁佢哋可以拿回去俾細妹呀嗰啲囉。」那位小姐說。

 

12825467_10153325481831987_1041443705_n

開店期間,還是有人不斷拿物資來。我們一直在整理。

「我家仍然有一大袋發黃的底衫、恤衫,有霉點污漬的舊衣。我覺得就這樣丟掉它們又好浪費,」Juno說,「但又實在不可以掛出來給街友──這是尊重的問題。」

「唔,我會再想辦法處置它們的。」

我在開店前一晚,也跟幾位店員幫忙一起整理衣物。我們見過最好的:已乾洗的恤衫、整理好的西裝套裝,分好呎碼的波鞋等等;但同時也見過最差的:發黃污糟的Tee Shirt,貼身甩線的legging,十分性感的小背心,還有一條孖煙

南非The Street Store原本的設計是不會事先收集衣物,而是活動當天讓大家自行拿來現場,掛上衣架,立時分享。「這是一個更理想的畫面,但之前跟台灣的Street Store朋友傾,他們連殘舊胸圍都收過,所以還是事先收集,再挑選過會比較好吧。」Juno說,苦笑。

「我諗,我們的社會,還是需要多一點時間學習。」

他們是沒有電腦、電話的

除了收集衣物、看店等等,「週街士多」店員另一項工作,是要落區向街坊宣傳。「無論我們在網上做幾多、講幾多都無用的,他們是不會被接觸到,因為他們沒有智能電話,亦不會上Facebook。他們主要是靠口耳相傳的。」所以開店前3天,Juno 和店員們頻頻出動,貼街招、派傳單,找街坊、街友們傾下偈。

12202476_10153325481841987_1967818858_n

震騰騰地拿傳單出去宣傳。

星期六晚,我和另一店員拍檔,四出貼街招,主要貼在唐樓出入口,希望劏房戶經過會見到。走到街市附近,見到有婆婆在執紙皮,就上前介紹。

「明天3點在橋底那邊有衫褲鞋免費大家揀呀。」我說。

「免費啊?」婆婆有點鄉音。

「係呀。」

「咁好呀,你哋咁有心呀,後生仔。」婆婆說。

「唔好咁講啦,有好嘢預埋你,大家街坊嘛。」我把傳單留給婆婆。

第二天,婆婆真的準時拿着傳單來找我們。

「其實,在搞『週街士多』之前,我沒有接觸街友的經驗。」Juno笑說,「但這是一個好好的機會,大家一齊學點樣關心街坊街友 ,或者是怎樣離開網上社羣,入番去社區──因為搞『週街士多』不是為了自high ,搞咗就算,而是真的想分享。」我們一班店員,平時在網上Like and Share就叻,但怎樣與婆婆伯伯打開話閘子,尋找街友們會出現的社區角落,甚至思考在街頭貼海報的位置,都是全新的學習。(大家可以多多參考「平等分享行動」發起人Benson Tsang Facebook 的「傻人病發實錄」相簿 )

一個搵一個,一張傳單一張嘴,花了3天,開店當日街坊和街友都有來。下午時段的目標「顧客」是婆婆、伯伯等街坊,傍晚入黑之後,則是徐徐現身的街友們。通常一位街坊或街友來過,很快就會拉他身邊的朋友、鄰居也來。「我最開心是當天傍晚見到街友們來揀物資。我有朋友拿了一些物資,駕車去比較遠的街友區,跟他們宣傳。開店當天,他們由旺角那邊行過來,雖然遠,但都好開心。」

當天有一位在附近上班的保安員叔叔,看着我們開店,自己揀了幾件衫,又再帶其他保安員來揀,還落力地幫我們推銷。

「一個帶一個,慢慢來,不用很龐大很多人,只要大家都有空間選擇就好了。」

他們到底是誰?他們需要什麼?

除了衣服、鞋子,「週街士多」開店當天,還有附近自由定價食店「蘇波榮」提供的小吃,也有年輕朋友在表演音樂──雖然音樂類型都比較新和歐美,婆婆、公公、街友似乎都不太留意。「哈哈,是啊是啊。」Juno說。或者我們下次唱朱咪咪、許冠傑和尹光會好一點。「哈哈,好啊,可以再想想啊。這次我們也是臨時找到這幾位青年人,也沒有給他們太多時間預備。」

12788131_10153316974881987_1319822325_n

店員們在開檔分享食物。前景的小孩吃得很開心。

無論是在「平等分享行動」,還是「週街士多」,分享物資,其實都只是一個媒介。重要的,是透過這些行動,讓社區內的人們能彼此看見,可以傾偈交流。

然後,再思考他們需要什麼,我們自己又需要什麼,我們同樣作為社區裏的一分子,可以怎樣互相分享和補足。

這次在油麻地的「週街士多」實驗,我們見到不同年紀的街坊、不同背景的街友、不同國籍的朋友,圍在天橋底,分享衣服、食物、音樂,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保存大家的自主和尊嚴,是一個很好的社區行動。

12834842_10153316974971987_1809325887_n

Juno (左,短髮女生),Sunny (中,黑衣男生)和阿茄(右,間條衫長髮女生),3位都是「週街士多」的籌劃人。

「我們還會再組織的,也會再試與不同人合作。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沒有任何包袱。」Juno 說,「大家也是啊,想做就出發去做吧。你不一定要行到最前,在日常中間實踐你相信的理念,好像去幫襯本地農夫買菜,這些日常的力量也很有影響力的。」

(全文完)

Text & photos by D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什麼是「行動實錄」?

我們一班小編也是八足咁多爪,常參加不同的社區活動,希望也身體力行支持支持~~
同時,也可以整理經驗,鼓勵大家也一同走入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