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西環的朋友(簡稱「西柚」)說,「正街」是西營盤的最中心的街道,是華人最早聚居之處。由干諾道中的電車路慢慢沿正街上爬,會發現這個小區很有特色。在連鎖店以外,有老式餐廳小店,新興文青咖啡館,街角有乾貨雜貨店,斬豬肉的、斬叉燒的,還有兩個市政街市。我們一路走上去,愈行愈斜,愈走愈慢;旁邊的「西柚」、街坊則如履平地,不斷超前正在喘氣的我們。
城西關注組的社區學堂就在「正街」最斜那段,西營盤街市對出舉行,Vince、Katherine和幾個成員把軟墊散在地上,來聽課的街坊(和狗狗)就隨意坐下。Vince把咪高峰駁好「大聲公」,交給講者。這晚的講員是本土研究社的鄒崇銘,在差不多打烊的街市前,談的正是不同社區的街市規劃。
城西關注組…在關注什麼?
城西關注組(下稱「城西」)成立了差不多一年。至今搞了大約10次活動,有社區學堂,也有導賞團,「例如石牆樹導賞團,也有城西鬼故團。」Vince說。跟近年不少新成立的社區組織一樣,「城西」的開始都是因為社區裏的危機。
去年9月,有發展公司向城規會申請更改德星里本為「休憩用地」的土地用途,擬在該處興建商住大廈。德星里,就在西營盤街市對面,與爹核里形成一個面積僅如一個籃球場,被舊式住宅包圍的休憩空間。如果,城規會批准發展公司建商住大廈,在這裏起的毫無懸念是「插針樓」──樓與樓之間的距離只得2米。
然而,這個嚴重影響社區面貌的發展申請,很少街坊知道。「城西關注組」就在此時開始組織起來,擺街站,向街坊講解,收集意見書,回應城規會的諮詢。「心水清」的話,會記得這段時間正是去年雨傘運動,Vince不諱言,有些Core(核心成員)就是其中一位成員KY(張啟昕)是在佔領區認識的,「大家傾起覺得要返去社區做些事。」KY這次也有參選區議會選舉,選區正正就是「正街」。*
城規會都會規劃小組委員會最後於2015年4月17日召開會議後,否決有關申請,但發展公司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要求推翻城規會決定。這場小抗爭,似乎還會繼續下去。
「城西」的社區工作暫時集中關注西營盤,「西營盤的特色就是好多巷里,這些空間可以有多些想象、多些用法。好像正街是很特別,好斜又是中心點,所以我們才在這裡做社區學堂。」跟其他故事館有少許不同,他們跟街坊講的,多是規劃、重建這類「硬」議題,「有時都覺得太硬,會講多些故仔,好像樹,在未出事(般咸道石牆樹被斬)之前,我們就開始想要以樹為主題做導賞。」至於「鬼故團」, 「就是在一次社區重建個TALK完左之後,一班人坐在樓梯吹水飲嘢,有些街坊告訴我們這一帶有好多鬼故,然後才想到要做鬼故團。」Vince鬼馬地笑。
踢住拖來做社區
「城西」的成員都有工作或者是全職學生,大家是義務來搞社區,除了在佔領區認識的幾位成員,「老」街坊Vince也找來不少朋友幫手,「我在這區長大,學校、教會都在這裏。好多朋友都在附近,好方便找人幫手。哈哈。」住得近當然是一個重要因素,「好像我踢住拖落街就可以來幫手,動力大些嘛。」
原來Vince幾年前都有問過朋友搞社區營造,「但當時…未成氣候。」那時候,她跟「西環變幻時」的版主和網友搞過一次個民村古跡導賞團。「直至去年年尾,因為德星里事件,聚了一些人,大家認為可以繼續做下去。」然後大家就開始做導賞團,搞社區學堂,近來更拿了MaD的資助出版社區報《好西里》。
Katherine在環保機構工作,因為以前在港大讀書,對這個社區也很有感情,她因為一次幫手做義工而加入「城西」。「現在我們的Core(核心成員)有十幾個,主要以80、90後為主吧。」Kath笑說,「我們無醫生和律師,不過有建築師。」他們關心的議題多是社區裏的公共空間使用,也一起去本土研究社上課,「邊做邊學吧。也有些專業的朋友幫我們,好像崇銘啦。」
育成「真公民」的必經過程
「城西」成立了將近一年,二人都說要再想想怎樣繼續下去,例如營運。「有些機構會找我們帶導賞,這些收入已夠我們去做其他的社區學堂、活動,因為支出並不多。」當然社區營造的方向才是重要,所以成員們在年尾會去retreat,「到時大家再討論和review。」
西營盤的社區歷史很久遠,裏面很多小店、街坊都對社區很熟悉很有感情,但要談「社區營造」則是很新鮮。「城西」搞的社區學堂和導賞,參與的很多都是「區外人」--區外關心西營盤社區的人。真的在西環生活的街坊,還需要一些時間消化這些模式。
這個也與「城西」沒有一個固定的實體空間有關。「如果有地方,附近的街坊可以來坐坐,老人家來傾下偈,小朋友來做功課。」很多社區故事館,好像藍屋(香港故事館)、土家(土瓜灣故事館)都是這樣運作,但Vince他們暫時不會這樣考慮,「現在只能在活動才見到我們,每次只留到一兩個人的聯絡,要慢慢累積……不過一有『實舖』就會好大支出,租啦,要有職員啦。整個做法都不同了。」現在「城西」的成員都是用工餘的時間來幫手,Vince說:「我自己覺得啦,公民生活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不一定要很實質的建設或者project才做到,但香港人就是未有這個意識。大家常覺得我們好『有心』才會做到,其實每個人都做少少,就不用少部份人用很多時間。就好像返教會,每個禮拜兩三個鐘就可以關心到自己的社區。」
或者這對香港人來說,仍有點距離。「城西」通常在擺街站時才較能接觸「真實的」街坊。
Katherine說起,上次跟一位女士談天,不是談重建談規劃,而是閒話家常,「我話,你對耳環好靚耶,然後成功打開話題,嘻嘻。」但要討論社區的設計和規劃,往往碰一鼻子灰。「他們會覺得,諮詢或者社區工作應該由區議員會做,有時又會話,『講意見又點吖,都係無改變架啦。』見我們後生仔,又話『呢啲嘢好複雜架,你地唔明架喇。』」她說,很多街坊都很難相信有人會不計較個人利益去做社區工作,或者公共事務,「我上次去做問卷,有位太太不斷問我『係咪民建聯?』,我慢慢跟她解釋我們沒有政黨背景,她一邊答問卷一邊懷疑,我又一邊跟她說,最後都完成整份問卷。」Katherine覺得很滿足,「只要開心見誠溝通,其實慢慢就會見到轉變。」
(全文完)
*正街選區候選人另有現任區議會議員李志恒。
text/ lokman
photos/ andy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