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Cup走杯」是Mi和Edmond兩年前開始推動香港人自攜杯子去咖啡店,以減少使用外賣杯。在「與社區人食餐飯」專題,他們就分享到改變社會風氣的艱難。

【前言】轉眼《一小步》來到第5個年頭。採訪過的社區行動者,幾乎都成了朋友(Facebook’s Friend也算啦!)。這一兩年因着政治氣氛變化,我們觀察到行動者的處境也出現很大變化,有退下、有上前,有掙扎、有篤定;幾年一晃,行動者的臉孔改變了,行動形式也有更大的轉化。

踏入2018年春天,《一小步》很想跟這些行動者朋友吃一頓飯、飲一餐茶,增一下肥(誤)……其實是想見見這些朋友,聆聽他們的新年計劃,不讓他們獨自抱頭;因為《一小步》的編輯們沒有什麼長處,就是喜歡跟人連結。

不如就透過飲飲食食,讓我們聽聽行動者對社區的願望。

*這次與「與社區人食餐飯」專題,《一小步》將會跟四組社區行動者對談,也請來Trial and Error Lab 駐場伴伙Fionsay為他們逐一繪畫人像,向這幾位低調到不想拍照的行動者致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去coffee shop買咖啡時,能跟帶上私伙咖啡杯的你相遇。」

@Edmond & Mi(左至右),環保團體「 Go Cup 走杯」創辦人之二。

由向一杯外賣奶茶懺悔開始

去年見身邊朋友一個二個,都帶上一隻設計漂亮的塑膠外賣咖啡杯,說是一個叫「Go Cup 走杯」的組織送出的。我當時沒拿到,後來卻在Trial and Error Lab 的活動講座認識了創辦人之一阿Mi,驚訝這行動原來是由一位短髮、寡言卻又很有行動力的女生策動。

看她常在Facebook分享自己做的蛋糕,又轉發自攜外賣杯的文宣,我很想知道,一個害羞、內斂的女孩,在這個講多一點環保也被訕笑為「環保L」的香港,是如何大膽地叫人「走杯」叫到口水乾,仍堅持下去?因為我們幾個編輯都是內向人,即使出現很想做的社會議題或行動,也很怕走在前頭,更容易半途而廢,所以實在想了解她是如何克服。

於是,新春後就跟她和團隊成員Edmond喝了杯咖啡,也嚐嚐阿Mi的蛋糕,談談天。

大家捧着精緻的咖啡杯,先談談每天早上吃什麼早餐。「去茶餐廳買一份外賣啡茶與蛋治,在一般人眼中是最方便省時的能量早餐,吃早餐才對身體好嘛!」阿Mi說,多年來,她每個工作的早上,都是這樣買外賣的。

「我好中意喝奶茶,而且最中意去公司樓下便利店外賣奶茶,因為那阿姐手勢真的不錯。」她愛奶茶愛到一個程度,還鑽研了茶走蛋糕!

Mi和Edmond是同事,有天早餐後他們談天,看着自己手中的紙杯就突然想問:咦?我們到底每年用掉多少個紙杯?「原來我們每個人,每星期會讓地球多了5隻紙杯和杯蓋,那麼一個月就多了20隻,一年就多了240隻。」

「其實呢……」她壓低聲線說,「我跟Edmond和另一位拍檔Wilson,有一個工作室叫Smiley Planet,一直用環保理念接設計工作,但我卻一直為地球製造負擔,實在說不過去。」

又有一天早上,他們開會,「當我一邊飲外賣奶茶、一邊懺悔自己製造垃圾的罪疚時,大家談着談着,突然brain storm出一條橋 ——既然幾乎每個香港人都會外賣咖啡奶茶,飲食又跟每個人息息相關,那不如就做一個讓人不再用外賣杯的計劃?」

這杯真是Mi每天飲的奶茶,去引發的社區計劃。(圖:Smiley Planet)

 

關於外賣杯的田野考察

自身出發,希望改變自己,同時改變他人的想法,這是許多有趣的社會行動開端。但,看着身邊來去匆忙的香港人,他們真的願意自攜杯子嗎?雖說當時已有大型連鎖咖啡店推廣自攜杯折扣優惠,但茶餐廳、便利店或其他食肆,對於「自己的杯自己帶」還很陌生。

行動者如果一開始就想最難的事,那就永遠不想做。我們只是想,行動只是改變大家一個生活小習慣,那就輕鬆得多。」Edmond微笑說。

但Mi再度壓低聲,說出心底的秘密,「我嘛,其實一直好想帶隻私家杯去便利店或茶餐廳買奶茶,但只有我一個人做,真的好驚,所以想多些人陪我咋!幸得他們一起做呢。」

廣告人和設計師出身的他們,習慣think big but start small ,於是先從網上調查開始,了解人們買外賣的習慣和原因;他們還做了認真又搞笑的田野考察!「我們連續幾天,靜靜雞在一間很著名的茶餐廳門外偷望,記錄外賣杯的使用量。我們發現最繁忙的早上8-9時,幾乎每1分鐘就有6、7杯外賣,一個早上就接近400杯。一半客人進去也是買外賣的。那幾天的觀察都是戰戰兢兢地進行,很怕店主知道,幾乎想用望遠鏡睇就算,哈哈。」

當記錄了這些駭人的數字後,就更有想法去推動他們走前一步。「我們一定要設計出一樣東西,讓人取代那隻紙杯才行……嗯,那應該是一隻似外賣杯的靚杯,男女老幼都想要的,而不是傳統的暖水壺或杯子。」

2016年尾,經過反覆設計和試驗,他們終於做好一式五款的外賣咖啡杯,用可回收又耐熱的PP5 聚丙烯塑膠製作,顏色以Pastel Colour 為主調,還配上杯蓋、攪拌棒、固定糖包的橡筋圈。所有外賣一杯靚奶茶時需要的東西,都有了。

在一些嘉年華和市集,「走杯」會提供按杯服務,讓人感受用自家杯子和減費的好處。(圖:走杯 GO CUP)

 

讓資助成就大計劃

但,哪裏來錢去做生產?這些杯如何拿去售賣和謀利呢?

「哈,大家要放下這個老思想啦!」好產品,在這個網絡時代,不一定要以傳統的銷售方式推出更何況「走杯Go Cup」不止是產品,還是一個有社會意義又好玩的行動,於是他們主動去找資助(Funding)。「我們把設計和想法寫成計劃書,最後獲得渣打香港150周年慈善基金贊助。如此,才能把『走杯』行動推動到全港,而不是小圈子活動,資助也支持我們運作下去。

於是「走杯Go Cup」就在2016年尾開始。他們先出橋,在社交媒體送出他們的咖啡杯。擅長度橋的Edmond說:「我們邀請大家帶一隻私家杯去咖啡店買外賣,拍張照放上網,就可免費獲得我們設計的咖啡杯。」產品設計清新,信息清楚,再加上這個有實質獎勵的網絡小遊戲,讓「走杯」很快成為年輕人之間的一股風氣,2017年中已送出3,000隻杯子。

然後他們走勻全港,找出容許自攜杯子買外賣的咖啡店和茶餐廳,製成香港「走杯名單」地圖,「那麼大家去茶餐廳,就不怕給人罵製造麻煩了!」這是Mi自覺對她最有用的工具。

「走杯Go Cup」的文宣,都是幫人踏出走杯第一步的呢。(圖:走杯 Go Cup)

 

推動帶杯仍是艱難

這一年來,「走杯Go Cup」一步一步讓自攜杯子廣為人知:開市集、去學校團體做講座、搞工作坊、去做文宣、向咖啡店叩門協議帶外賣杯可獲即時減價、舉辦「走杯星期五」活動等,排山倒海的行動,令大家提起「走杯」那漂亮的咖啡杯,彷彿已不再陌生。

但Mi搖着頭說,每早帶外賣杯去咖啡店的人,仍是少得可憐,「人的習慣不易改變啊,campaign已開始一年多了,但我們一個月還是只見到一兩次有人自攜咖啡杯咋。」她有點氣餒,「雖然香港兩所最大型的連鎖咖啡店已容許自帶咖啡杯,但這仍未成為普遍現象;朋友也反映帶杯買外賣會給咖啡館、快餐店或餐廳,都會給侍應留難。」

普通人帶杯子出街,有時也會疏懶和疲累;更遑論他們是搞campaign的人?Mi說搞這行動,度橋不累,最累是身體,「每天不停跟人解釋,要用許多社交能量;而且最慘是舉行活動的日子都在星期六日,無假放!」行動的樽頸位也太多,常有氣餒的時候,「即使大家帶了我們設計的杯子回去,有沒有拿來用,無從監察。最令人沮喪的,是每當向咖啡店分享理念、邀請他們容許客人帶杯,他們都不理不睬,又或只敷衍說會彈性處理。」

有時累到失神,她竟也忘記帶自己有份設計的杯子上街,「奶茶癮起,點都要買外賣,這年來大概衰了一兩次。」她吐吐舌頭說。

Edmond 也很累,但他仍享受跟人耐心解說,「其實我7歲就打斜揹水樽上學,現在30多歲,算是省了30年的外賣杯,我很希望人人都能有我這想法。」因為童年就與水樽成為好夥伴,推動走杯是毫無懸念。

面對挫敗,他倆笑說,「我們好易氹的。有老友說,倫敦有朋友帶個煲去唐人街買粥,告訴人家是受『走杯』影響,嘩,我們的信念竟去到英國!即使只有一個人這樣說,已經好開心,就是我們的動力呀!」

樂觀地想,因為「走杯 Go Cup」的努力,以後香港應該愈來愈多人願意帶個杯或壺子買外賣。(圖:走杯 Go Cup)

 

你願意帶隻杯子上班嗎?

Mi說,她的2018年願望很簡單,「要是有天上班,我能跟路上一個同樣拿着私家咖啡杯的陌生人擦身而過,彼此交換一個眼神,會心微笑,那就太美好了。」她大笑起來,「我就是這樣浪漫,哈哈!」

Edmond則說,只想每個人買外賣咖啡時,多做一個小動作,為地球減少一個負擔,「你一個小動作,引起隔離客人的好奇,望一望,或者下次對方會嘗試呢!」

勿以事小而不為,這是我們常提醒自己的。」Mi點點頭,附和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與社區人食餐飯」專題並未完結,我們會把Fionsay的畫,裝裱好送給社區行動者,讓他們未來有力前行。願Mi、Edmond的團隊在茶餐廳宣揚走杯時累了,抬頭看看畫像中拿着自己設計的杯子,就能想起,仍有同路人。

 

 

 

 

 

 

 

 

(全文完)

Illustration by Fionsay
Text by Gi
Edit by Dyd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與社區人食餐飯】專題:

1. 盲蹤踪
2. 走杯Go Cup
3. 灣仔廣義
4. 街坊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