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素來有「山城」之稱,一羣學生看到同輩自殺個案不斷,自發做了一個「山城樹窿」專頁,幫助同學抒發難以啓齒的困難。這個樹窿,是怎樣去盛載同學的情緒?

每年來「一小步」實習的大專生,都有不同的特質。今年來了幾個陽光女生,滿臉笑容。可是也常有疲態,一談到生活壓力,眉頭亦皺了起來。

「捱過公開試後,進入大學並不等於走進自由快樂的世界。我們一個學期需要完成相等於高中3年的課業分量,以及各樣的考試及評核方式,整體表現不俗才可以得到好grade,甚至暑sem也去上課來趕着累積學分。」就讀中大的實習生天心說,不時聽聞圈子內外同學因以上原因而有情緒困擾。

這暑假就請實習生尋找一些年輕人幫助同輩走出低谷的行動,以此文字專題作為激勵,也能自勉。以下是天心記錄的「樹窿」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大是種有接近200棵大樹的山城,Emily(左)與Joice(右)加入「山城樹窿」專頁,傾聽同學苦惱。

 

山城樹窿:為同學開一個隱密的輔導室

你試過向樹窿講秘密嗎?據說樹窿是讓人感到安全可靠的空間,誰都可向她訴說秘密、宣洩情緒,不會苛責,也不會洩露。

我們這一代的大學生,或許都需要一個樹窿。

學業壓力不在話下,同時要追求「大學五件事」,就是上莊、學業、拍拖、住宿及兼職;更要在4年內盡力豐富CV和建立人脈。遇上問題我們不敢動輒找朋友傾訴,因彼此壓力不相伯仲,怕會加重友人負擔。我就試過遇上極大壓力時,眼淚不自覺地流,怕給同學看見,可是想止也止不住。誠然,找人解難,或許比解決困難本身需要更大勇氣。

久而久之,大家都學會隱藏情緒,強裝快樂。在壓力和煩惱無從抒解底下,一些大學生就走上輕生之路,從去年7月至今,香港已有10名大專生自殺身亡。

我在香港中文大學讀書,它素來有「山城」之稱,被羣樹環抱。或許,是因為這個環境,讓我們的一羣同學,決定在此山城做一個「樹窿」,幫助同學抒發難以啓齒的困難。

Joice(左)與Emily(右)說同學不容易在人前表露心事,但在網絡就相對容易。

 

打破互相批評文化

山城樹窿」Facebook專頁,是在去年6月成立。它讓同學匿名發表感受,並接收安慰留言。專頁起初由中大學生事務處轄下學生組織「uBuddies」(朋輩輔導聯盟計劃)6位成員自發開設,現時由20位同學共同營運,每日輪流出同學的秘密post、回覆留言及分享有關情緒資訊等。

它不屬於任何一個學會,不是一個「莊」,所以不用每學年更替成員;只要是中大學生,有興趣就可加入。

這天我回到中大,跟「樹窿」成員Joice和Emily談天,他們分別就讀電子工程系和心理學系,暑假後將升上大四。Joice是其中一位「樹窿」創辦人,Emily則三個月前加入。他們創立或參與「樹窿」,都說是為幫助不開心而被批判的同學。

Joice指:「中大人乜都『片』一餐,什麼也批評和責罵。」別說「CUHK Secrets」Facebook專頁,學生們匿名投稿去吐苦水,不時給人在留言欄中被貶責 ;即使去LIHKG,也就是流行的網上討論區「連登」,人們留言說想自殺都會被抨擊。「要是我不開心時不單得不到安慰,更被責罵,一定很難受。」

這啓發了他和幾個同學,做一個讓人匿名分享,卻沒那麼負能量的專頁。「我們希望成為中大人的樹窿,大家不用知道對方身份,可以自在、沒有介心的,盡情講想講的事。」

Emily說,跟向專業輔導員或長輩傾訴相比,這裏會比較有共鳴,「加上大家在中大讀書,會切身了解彼此煩惱,如趕paper deadline、感情、莊務等問題。」

但我們只是學生,沒專業資格,真的能幫助同學嗎?

只要用Google form就可向「山城樹窿」匿名投稿。(圖:山城樹窿Facebook)

 

「齋呵唔鬧」還是「任片唔嬲」好?

Joice坦言,實際是幫不上忙,「但真誠地聽人分享,回覆一句又好、打十分鐘的安慰說話又好,有來稿的同學說,看留言已感到很relief。」而成員中,有些已參加輔導和精神急救課程,「這些談不上是什麼專業資格,但用同輩角度,配合輔導技巧;加上在虛擬世界傾訴,大家都較自在和輕鬆啊。」他認為更重要的,是「樹窿」成員跟現實世界的朋友不同,他們是準備好去了解同學困難,分享的人不用顧忌,怕加重聆聽者的負擔。

「以往我也曾因害怕影響別人而封閉自己,加入『樹窿』後,對情緒才有新的看法,」Joice體會到情緒沒分對錯,只有合適和不合適的表達時機,「所以找對的人和時間分享就是了。」

(圖:山城樹窿Facebook)

要向「樹窿」說秘密很簡單,先去指定的google form匿名投稿,成員會放上專頁,並公開回覆。「投稿高峰期是中大期終考試,即12月和5月,最多同學壓力爆煲,每星期收到十多篇分享。」

「樹窿」與其他Secret專頁不同,投稿同學可選擇「齋呵唔鬧」或「任片唔嬲」,這是參考從前商業電台節目《1872遊花園》一個叫「齋呵唔鬧」的環節,「聽眾phone in給作風頗mean的主持人分享,保證不會被罵。」Joice說只要同學投稿時選這個,一定會得到溫柔的安慰作回應。

但不開心的大學生真的只想 「齋呵唔鬧」?原來又不是。

「我想死!我對自己好失望……」如此的投稿,要如何回覆?「山城樹窿」的成員就嘗試分析什麼是失望,把同學從情緒拉回理性。(圖:山城樹窿Facebook)

 

當同學說撐不下去……

他們發現,有一半同學選擇「任片唔嬲」,「大學生有時都想有人鬧醒。例如是否要向心儀同學表白,又或選科轉系等煩惱,會想聆聽具體意見和批評。」

他與成員回覆的方法,是盡量認同投稿者感受,適當時肯定和讚賞對方,「不會亂說『我好明白你』等說話,這只會令對方感到更不被明白當然每次回覆不盡相同,但主要是客觀分析,而不說空洞的鼓勵句子。」

他最記得有篇投稿,用了許多時間和心機回覆,「那次去緊返實習,有篇來稿說『我就快撐唔住啦』!我很擔心,坐在輕鐵站,用手機回覆了近1小時才敢去上班。幸好那同學不久再投稿,告訴我們情緒已經舒緩,很鼓舞!」

又有次有同學說父親因癌症去世,卻哭不出,心裏很壓抑,「或者我們不懂專業地回應這些難過的個案,但聽聽同學訴苦,說些排解情緒的話,也是有用的。」Joice說他們不懂也不需為同學進行情緒急救,「我們只是給對方鬆綁、唞氣的空間,最多是幫忙梳理問題。」

也曾有投稿者只寫一句「可以同我講聲加油嗎?」,之後收到過百個打氣留言,「原來中大人都很有人情味呀。」

Emily加入不久,修讀心理學的她觀察到,「去年我到外國交流,發現外國學生見輔導員是平常事,但香港卻不太鼓勵年輕人將情緒表露。平日同學都收收埋埋,要不是加入『樹窿』,也不知有這麼多人面對極大壓力,連其他大學的人也來投稿。」

「樹窿」現有1,400多個like,相比「CUHK Secrets」6萬多個差很遠,或者大家還未接受告訴陌生人情緒困擾;Joice說,「即使like的同學不多、即使將來Facebook或不再流行,但我希望它能用其他形式繼續下去。因哪個時代的大學生都需要樹洞,年輕人都需要同輩支持。」

當秘密投進了樹窿,就不是投入空洞,而是投進一個更大、更具包容性的支持網絡。

(全文完)

Text by 天心
Edit by Gi + Dy
Photo by Andy + 天心

 

一起活着」專題:

許寶強 X 學生:讓我們討論自殺 (上)

許寶強 X 學生:讓我們討論自殺 (下)

想做抑鬱朋友嘅樹窿,千祈咪講呢啲

死嘢:認真幫人「找死」的死亡使者

正視青年自殺社工陣線:為學生鬆綁的救亡行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習生簡介:

天心,本來很容易就天天開心的女生,但因為太愛香港這個地方,想為這裏花更多心神。還是相信只要有心的話,香港還是有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