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物行者」在土瓜灣這個面對重建的區域,創作不同的單車裝置,讓街坊感受社區久違的活力,不再天天只被營營役役的生活,以及政府擲來的重建文件折騰。

時代的輪替,總是比我們意識要快。

在香港,這刻我們乘車經過還有人居住和工作的大廈,下一刻就變成工地,只見工人進進出出,按政府規劃好的藍圖,趕着建造城市新的面貌。

土瓜灣,一個位於九龍東臨海、近舊啓德機場的舊區,是上世紀50、60年是本港的工業區之一,也正面臨被被重建。

在一個陽光普照的下午,我們來到土瓜灣,穿過街巷的車房和雜貨小店,登上一棟位處土瓜灣工廠大廈天台;那是單車藝術創作團體「軸物行者」的工作間,自2015年成立以來,一直落腳於此。創辦人之一Paddy,帶我們到工作間旁的天台吹吹風;一起放眼遠眺這個被新落成、高聳入雲的私人住宅包圍的陳舊工廠羣:「即使這裏沒有地鐵,推土機也快將來到,但這社區真的很可愛,我們還是想留在這裏。」

根據市區重建資料,土瓜灣、馬頭角及紅磡已展開16個重建項目*,到處是工地和廢墟。Paddy說:「我並不反對重建,因為這區的確陳舊。可是也別忘土瓜灣是很特別的社區,以前多褔建人住,後來則是少數族裔和內地新移民,有不同的羣體。位處九龍中卻沒有地鐵,租金平、劏房多,人的活動空間少,於是多出外吃飯、到街上散步、去洗衣店洗衫,令社區出現許多小店。香港沒有一個社區如此多元,」他們只想在推土機來襲之前,嘗試藉單車告訴街坊,社區可以有玩意兒、植物、藝術和鄰舍,「而不是只有樓,還有樓。」

「軸物行者」,於是就推着單車的兩個轆,跟土瓜灣街坊展開一段有趣旅程。

「軸物行者」的部份成員(左起)Gary、Paddy 和Garfield,一起在工作間外的天台玩他們創作的「腳踏磨咖啡豆單車」。他們說身後就是土瓜灣的南和北,「若以海心公園為界,我們屬於北邊,重建工作現正由北往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單車,給街坊無盡驚喜

Paddy(吳伯風)7年前搬到土瓜灣居住,是這區的街坊。他跟環保單車創作者Gary(陳培基)是中學師兄弟,幾年前二人重遇,「只要想到什麼單車裝置,例如美食車又或單車磨豆機,他都可以動手做,很厲害!」Paddy想到,用不同的單車裝置讓街坊使用,應該很好玩,於是拉Gary一起創辦「軸物行者」。後來他們又找了做設計的中學同學Garfield(陳賓娜)和就讀建築的大學生Wing Chun(鄭穎臻)入局,最近再有單車運動員Emerson(葉衍蓁)加入,「沒想過愈搞愈大,現已有五位核心成員啦!」Paddy笑說。五人各司其職,Gary負責發明單車裝置、Paddy負責度橋和做公關、Garfield搞行政和設計、Wing Chun與Emerson則提供年輕人的有趣點子。

其實,Paddy並不特別喜歡踏單車,他關心的是社會政策,「我是修讀這科的,很希望能做對應社區需要的工作,特別是舊區重建方面。」的確,舊區跟單車,除了送外賣和石油氣,我們真的想不到有什麼關係。而且,當前土瓜灣最急切面對的問題,就是由政府推行一個接一個的重建項目,居民要跟當局傾談賠償、處理搬遷已經疲於奔命,還有閒情跟你們玩單車和搞藝術嗎?

Paddy認為,「軸物行者」是為街坊充權,「令一位家庭主婦也懂得表達重建後對自己生活和社區的影響。」

對社區政策頗有研究的Paddy認為,現時政府的重建計劃裏,鮮有考慮社區元素和鄰舍關係,只着重硬件。只是,「軸物行者」這羣人認為,在賠償、搬遷以外,「街坊知道自己在社區應有怎樣的生活需要,也很重要。我們想以奇特和有趣的社區藝術,給街坊製造生活驚喜,然後讓他們明白重建對自己的影響,不止是住屋,還有許多許多。」

他們要做的,是讓街坊感受社區久違的活力,不再只是天天被營營役役的生活,以及政府擲來的重建文件折騰。

而選擇單車,是因為認為這是合適的媒介,成為跟街坊溝通的橋樑,「土瓜灣與紅磡有海濱長廊,居民常在那邊踩單車、跑步;又有牛棚藝術村,大家對藝術不算陌生。兩者結合,就是一種溫柔的方法,跟街坊對話。」

「軸物行者」先嘗試用單車來做一些傻瓜的行動,引起街坊注意。

Gary踩着這一架自己設計的花盆單車四圍走,街坊又怎會不認得他?(圖:軸物行者)

他們最早想到的點子,是用搞笑造型單車,做流動的人肉宣傳牌。

我們駛着Gary創作的單車在土瓜灣穿梭,因為它流動性很高,外型特別,很容易引起街坊注意,就能建立話題以至關係。」這些單車都古靈精怪,有些放個靚木箱,有些則以不規則形狀砌成,共通點是街坊一定會看得見。「最初他們的反應當然愕然,但我們堅持用單車『落區』一段時間之後,大家就漸漸習以為常,開始知道我們在搞創作,就算不認識我們,也向點點頭,打個招呼,接受了土瓜灣有時會出現我們這些『騎呢嘢』。」

他笑說,「久而久之,街坊遇到我們,就會問『今日又開車去邊度呀?』,然後就搭訕起來。」Gary在旁也說,當他駕着單車,就有車房工人,甚至是在總站休息的巴士司機跟他打開話匣子,「大家談車、交流砌車技術等;單車真是很好的溝通橋樑。」

半年前進行了「轆轆花盆Workshop」,學員把廢棄車胎升級再造成花盆,送給街坊。(圖:軸物行者)

「軸物行者」還送花給街坊!話說他們見區內車房棄置大量舊車胎,靈機一觸,「不如就拿來做一些社區用也得着的裝置!」於是去年開免費工作坊,邀請青年人創作「升級改造」的車胎花盆,把每個花盆畫得色彩繽粉,然後送給街坊和小店的老闆;自己也把部分掛到馬路邊的鐵欄,美化小區。Paddy這個大男孩要給街坊送花,場面應該很惹笑,「當時街坊的表情是 —— 何解無緣無故送盆花畀我?他們是會有戒心,但有些實在的物品,而不是抽象的藝術概念,跟他們解釋幾句,例如『車軚本來是你的,我們只是整色整水』,他們就肯收下來。」

建立社區關係如耕種一樣,不是撒了種就完滿,還需要後續照顧,「當我們落街吃飯,會順便拿枝水到舖頭給花淋水。我們多去,他們就知道我們不是志在”hi bye”的人,也是街坊的一份子,漸漸他們自己也投入去照顧植物,進而對街道甚至社區產生感情。」

「當然有被街坊『請食檸檬』的時候啦,但在街上走着走着,總遇到肯接收花盆的人。」

燒味店叔叔收到花盆,好開心呢!(圖:軸物行者)

 

用單車 X 藝術,給街坊社區歸屬感

慢慢地,「軸物行者」摸索到許多方法,帶給街坊歡樂;這兩年間,他們的社區工作多不勝數,有即興騎車落區和送車胎花盆,也在中秋節騎着載滿鮮花的單車,給街坊送花。最近又用區內的舊車胎和廢棄卡板,到牛棚辦親子工作坊,教父母做小朋友木頭車;平時一有機會又連結土瓜灣其他社區單位搞展覽、擺地攤或做單車活動。Paddy把玩着手上的單車零件說:「其實創作材料都是來自土瓜灣。我們想街坊明白,因為有這樣的土瓜灣人和事,才有這樣的『軸物行者』。」

今年2月為土瓜灣的社區活動「土炮遊樂場」在牛棚舉辦了親子勞動workshop,教街坊一家大小一起做「軸物恐龍」,超可愛的!(圖:軸物行者)

他們同時四出做藝術教育工作,好像Garfield早前就用廢棄車胎做成「13Look轆故事」裝置,帶到九龍城(就是土瓜灣所屬的區份)培道中學,跟視覺藝術科同學一起認識「土瓜灣十三街*」的故事,她說:「這裝置可以一邊轉動手柄,一邊轉動車胎,我更把每條街的特徵也放了上去,連社區的貓貓也有放上去。」然後她跟Paddy 和Gary,帶同學到土瓜灣垃圾站收集廢棄車胎來做藝術裝置,並為該校協辦一場名為「Look! 轆說故事作品展」展覽(現正舉行,詳情請按這裏)。「看到同學們親手在車胎加上不同裝置,來講自己和社區的故事,實在感動。」惟一的女將Garfield欣慰地說。

他們亦不時到各間大學分享用單車來作社區營造的經驗,也常要創作單車來參加不同比賽,非常忙碌。「教育工作很有意義,也可支持『軸物行者』社區工作的部分支出。」最近剛辭去全職工作,全時間在「軸物行者」工作的Paddy說。

Garfield親自設計這由廢棄車胎做成的「13Look轆故事」,意念都來自十三街的事物。

做了這麼多的事情,看似跟重建風馬牛不相及,但「軸物行者」成員們心裏其實是有計劃的 。Paddy說,「講得理論一點,其實都是在街坊生活的地方,給他們享受藝術的經驗,同時也透過對話和創作,幫助他們瞭解社區所需。

社區,其實最重要就是街坊,「這就是人的因素。可惜市建局就重建工作,只看重一些很量化的數據,例如樓宇、社區設施等等『硬件』,卻忽略了『軟件』。街坊如何運用社區空間,個人生活如何跟社區連繫等,也是社區很重要的『軟件』。」

他知道,政府就重建開展咨詢時,受項目影響的街坊和店東要跟政府交涉,「街坊就重建補償要跟政府單打獨鬥,也可能只考慮到安置的問題,很多時未必知道重建對自己的影響;要是當他們在社區有過真實的經歷和美好回憶,也懂得整理這些經驗,想起『當年在土瓜灣,曾有一班人用單車、車軚幫條街造東做西,得閒又來牛棚教我哋用車轆做手工;住起嗰度都幾開心⋯⋯』,就可以具體跟政府表達期望怎樣的社區生活。」

「軸物行者」工作室一隅。

 

幫助街坊,不一定是辦居民大會

他們最近也開始真正介入幫助土瓜灣街坊面對重建的工作,就是收集和記錄十三街不同店東和員工的經營情況。「這裏有190間車房,員工多是低收入、低學歷,對重建項目和運作的程序,可能一知半解。我們希望可以訪問這些店的經營狀態,從而幫助他們,清晰地跟政府談到自己的經營情況,再想想賠償的方法;又或除了金錢賠償,可否有更好的安置。」

Paddy指,之前跟街坊累積的關係,正好讓「軸物行者」能進行真正的社區營造,讓街坊充權。

談到現時收集到多少間車房的營運的記錄,他不好意思地說:「只有大約兩、三間。」對比全區所有車房的數量,即使還只是很微少的資料,但他們仍寄望可以在重建前盡力而為,「做得幾多得幾吧!」

他們選擇不去為土瓜灣重建議題,辦一場討論會或居民大會,而是用單車和藝術,帶着笑聲去走入基層社區「最終我們還是想幫助街坊,有能力面對重建的議題。」

想起 「軸物行者」網站的自我介紹:「我們以『社駒營造』為理念」,這隻兩個轆的 「社駒」,的確不及時代巨輪走那麼快,但卻已在土瓜灣快如洪水的重建來臨之前,載街坊走了愉快的一程。

 

(全文完)

Text by Bobo
Edit by Gi + Dy
Photos by Andy


*備註:
1. 現時九龍城市區重建項目包括:庇利街、榮光街、春田街、祟志街、啓明街、鴻福街、銀漢街、必嘉圍、淅江街、下鄉道、九龍城道、上鄉道、馬頭圍道、北帝街、木廠街、新山道、炮仗街及土瓜灣道。
2. 「土瓜灣十三街」,包括木廠街、馬頭角道、龍圖街、鳳儀街、鹿鳴街、麟祥街、鷹揚街、鵬程街、鴻運街、蟬聯街、燕安街、駿發街及鶴齡街。十三街的最大特色是當中11條全直街道,每條街的字首皆是中國傳統有吉祥兆頭之動物。

 

延伸閱讀:

[土瓜灣]土家:讓街坊放膽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