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遊走佐敦區的「當一天少數族裔導賞團」,竟由尼泊爾女生「Ms Gurung」帶領,跟着她預備參加晚上的party,去買金器去化妝裝買禮物,都是香港人沒有想過的事情!

來佐敦,只為了去光速食府「澳牛」,又或是去九龍公園游泳,然後跟朋友打邊爐、吃雞煲,每次都是步履急速地穿越彌敦道與佐敦道。

「聽說佐敦有許多少數族裔餐廳,要是能發掘幾間小店,放到我腦子裏的open rice名單就好了 —— 春天跟朋友吃辣菜正合時!」饞嘴的我,懷着這樣的期望,參加了由Trial and Error Lab150日實驗成果展舉辦的「當一天少數族裔導賞團」。

這個團的確滿足了我的願望;可是除了由頭吃到尾,離去時更帶走了一堆佐敦土生土長的尼泊爾裔朋友故事,還有一道時空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穿上尼泊爾紗麗的Ms Gurung(中)跟導賞員Kannis (左)、Anthony(右)帶我們穿梭佐敦的尼泊爾社羣。

 

尼泊爾人19世紀已來港

這天在佐敦港鐵站集合,團中竟有一名穿上紗麗的女子,原來她跟五位香港朋友負責帶隊。「這位尼泊爾女生『Ms Gurung』晚上要參加一個party,我們就跟她一起,在佐敦遊走,一起預備這重要的一天,因為尼泊爾人很喜歡舉行派對呢!」導賞員之一Stella這樣介紹她。

我心底孤疑,這邊不是有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嗎?為什麼帶個尼泊爾人來?她的樣子又不太像典型的尼泊爾人,並非眼細細、皮膚黑黝黝的……Stella彷彿聽到我的聲音,認真地跟大家解釋:「『Ms Gurung』可是真的尼泊爾人呢!香港約有16,000多名尼泊爾人,當中有接近7,000人居於油尖旺,另外約4,500人居於元朗*。因為這兩個地區,地理上與啹喀兵(尼泊爾人)曾經紮駐的石崗軍營及九龍兵營鄰近。」自香港於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國人已招募啹喀兵來港,主權移交後,他們不少以居民身分留港;佐敦與元朗就順理成章,成為尼泊爾族裔的羣居地。他們其實比華人的祖先更早在香港紮根。

導賞員之一Stella(綠衣者)是服務少數族裔的社工,她指油尖旺有極多尼泊爾人居住,不少都姓Limbu、Rai、Thapa和Gurung。

有族裔社區,自然就出現為族裔而設的經濟活動,於是單單佐敦的炮台街、新填地街,上海街、廟街和吳松街,便有約38家由尼泊爾人開設的店舖*;而香港一份尼泊爾報章《族裔之聲》的辦公室也位於吳松街,「所以佐敦可說是『小尼泊爾』,你舉頭望望,一街都是尼泊爾招牌。」隨着大隊走上地面,嘗試隨便一指,的確已有四、五個尼泊爾文招牌,連「尼泊爾航空」都有!

為什麼我從來都看不見呢?

尼泊爾外賣店是吃下午茶和休息的好地方,也有當地的零食出售。

 

打個招呼就是通行證

這位「Ms Gurung」先跟我們每人打個招呼:「Namaste!」意思就是「你好」,Stella代她說,「大家待會兒去不同店舖都可說聲 “Namaste”,她的鄉里就會好開心,當你是朋友啦!」

她們先帶我們去吳松街一幢商廈地下。小小的商場內裏竟有多家尼泊爾店舖,包括小食店、雜貨店、時裝店、髮型屋,小巷坐滿尼泊爾人,華人成了少數;但他們沒有眼望望,只跟我們微笑相向。另一導賞員Lilian說,尼泊爾的小吃很多,一般餐廳都會供應 Momo 與 Chatpates,這兩道菜最合華人口味,不如就先帶大家吃些點心「打底」。

小食店的裝修跟懷舊快餐店相似,空間狹小,但價錢比餐廳便宜一大截。小食店只有尼泊爾文餐牌,但「Ms Gurung」說不要緊,只要先跟老闆娘說句 “Namaste” 就可點菜。切記尼泊爾人主要信奉印度教及佛教,故餐廳絕少供應牛肉,多數茹素,也可以吃豬肉。這天點的 Momo 就是豬肉餃子,跟中國北方餃幾乎90%相似,但皮較薄,略帶香草的辛香;至於 Chatpates 則是素菜,把類似媽咪麵的即食麵不經烹調,弄碎後加入辣椒醬、味粉、豆、薯仔及香草等,脆卜卜又辛辣,十分醒胃。

Momo(左,$30)與 Chatpates(右,$20),前者是尼泊爾豬肉餃,後者是類似媽咪麵的沙律,超好味!

 

戴金器、繪Hanna、點Tika最顯尊重

吃飽了,大夥兒徐徐步往炮台街,沿途跟導賞員們討論到尼泊爾人與中國人有何相似之處,除了都愛熱鬧,常在大時大節拜訪親友外,原來兩者也同樣喜歡佩戴金器;下一站,正是跟「Ms Gurung」去一家金舖看首飾,因為尼泊爾人參加派對,一定要帶些金器首飾。

Mr Thapa(右)店子中的所有金飾,都由他親自設計,但對香港的年輕人來說,款式比較傳統,不易配襯。

來到由她的朋友Mr Thapa開設的金飾店,有點像舊式的金舖,少了保安和閃閃發光的玻璃櫃,更沒有落足嘴頭的sales;只有Mr Thapa跟太太看店。每件金器,不論是戒指、鏈墜與頸鏈都是大大件,他自豪地用簡單英語作自我介紹,「我是珠寶設計師,來港已14年,每件金器都由我親自設計和製造。尼泊爾人經常於婚宴、生辰或派對舉行前夕購買金飾自用或送禮。女孩結婚必定要戴大頸鏈,大概要港幣六千多元;如果像『Ms Gurung』今天去玩,戴個髮簪最好,才一千多元。」可是因為尼泊爾人喜歡的款式較富當地傳統,他說很少華人到來光顧。

而「Ms Gurung」不知是帶不夠錢,還是沒看中甚麼首飾,看了一會,就跟Mr Thapa說聲”Namaste”(也可解作再見),嘰嘰咕咕跟他說了幾句尼泊爾話,就像後輩跟長輩說話一樣,鞠躬道別。

中間這條便是新娘佩戴的金頸鏈,售價約港幣六千多元。

看完金器,「Ms Gurung」不停說:「Hurry hurry!」,因她趕着去扮靚。她帶我們去一家尼泊爾人開設的理髮店,樓下是髮型屋,樓上竟是美容院,男團員都感到很害羞,猶疑要否內進!但「Ms Gurung」只揮手說:「come!」,示意不論男女,都要跟她去看看尼泊爾人出席聚會、婚禮重要的妝扮 —— 手繪Henna。

Stella指指價錢牌說,佐敦有幾間尼泊爾髮型屋都會提供剪髮、化妝、按摩及繪畫Henna,總之就是一條龍服務,給女孩們添上美麗。Henna是指用上植物性染料來在身體繪畫,同時也可染髮;愈隆重的場合,Henna畫的圖案便愈大,要是結婚的話,整條手臀和小腿都會繪畫,顏色能維持兩至三星期。印度人同樣會畫Henna在皮膚上。

導賞團團友能讓化妝師手繪Hanna,齊聲說能有個「紋身」帶回家十分驚喜。

「Ms Gurung」邀請幾位團友一起來讓化妝師手繪Hanna,才十數分鐘已完成手背上的圖案。當我們連聲道謝,才發現接待我們的尼泊爾化妝師妹妹,臉蛋上是最流行的韓式裸妝,也染了一頭金髮,驟眼根本看不出來自哪個種族。她不懂說中文,英文也不太流利,卻用甜美笑容跟我們交流 —— 原來,尼泊爾人不只得一個樣,或者「Ms Gurung」跟她這些年輕的尼泊爾人,和全亞洲的美眉一樣,都在走韓星路線?

臨走時,化妝師跟「Ms Gurung」如姊妹般相擁,兩人鮮有交談,但看起來竟像好朋友;同時也指指她額頭上的紅點,說:「這紅點叫Tika,代表祝福、好運、平安,若是接待貴賓,便為他們點上紅色Tika,表示尊敬。要是我比你們年長,就可給你們Tika了!」善良可愛的尼泊爾姑娘,原來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一直忽略了。

逛了一個多小時,途中導賞員們不時指指街上大廈鐵閘的門鐘,原來不少都貼上尼泊爾文,即表示有餐廳或店舖隱身在商廈之中。對華人來說,就像秘密基地吧。

「Ms Gruang」 跟同鄉的尼泊爾化妝師(左)猶如兩姊妹呢!

 

雜貨店貨品多,故事更多

回到廟街,也就是導賞團最後一站,Stella說「Ms Gurung」要帶我們去一家由尼泊爾幾兄妹開設的雜貨店買禮物參加party。

「Namaste!」進到店子,向同樣叫Ms Gurung的尼泊爾女生打招呼。看起來才三十多歲的她,原來已擁有就讀中學的子女:「我在香港出生,小學畢業後返回尼泊爾讀書,再到英國生活,所以識少少中文,十幾年前再返港。」回來,是因為她喜愛這裏:「我是香港人,很愛香港,子女都在香港讀主流學校。」雖然她努力融入香港社會,但她說,不會拋棄自己國家的文化,因尼泊爾文化值得自豪:「尼泊爾有著名的紅茶、cashmare、香料、髮油等,還有最美的喜瑪拉雅山。我希望把我們的所有告訴香港人和外地遊客。」問她有否遭受過歧視或不公平的事情,她仍是微笑道:「沒有啊,香港很好。」

Ms Gurung(右)與哥哥(中)給姐姐(左)開設這家尼泊爾雜貨店,由日用品、宗教用品以至衣服與小吃都有。

帶點羞澀的她,不停請我們喝奶茶和吃Sel Roti(炸甜麵包圈) ,也努力介紹尼泊爾各樣名物;此時團友們已買了大包小包,彷如去了手信店。在這小店,跟店主談天,才明白尼泊爾店舖一點也不神秘,也並非想像般小眾化;只要願意走進去細看細談,看到的便不單是一件件貨品,而是一個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和故事。

尼泊爾青年最喜愛用的髮油,是雜貨店的熱賣貨品;不少香港人也會到來購買。

 

先有認識才有尊重

此時兩小時多的導賞團已來到尾聲,帶團的「Ms Gurung」竟跟我們說起廣東話,不好意思地說:「大家好!」原來此女子乃100%的香港人Venus,今天刻意代入尼泊爾人的角色,給大家帶團!或許大家一早對她的身分存疑,故除了笑了幾聲,也沒有生氣,只想知道她角色扮演的感受。想不到她感性起來,分享道:「當一天佐敦的尼泊爾人,並不容易。我嘗試不去聽廣東話,用僅會的少許尼泊爾話思考,發現香港華人說話速度真的很快,中文也真難學。不過街上的人倒沒給我歧視的眼光,最多只好奇地眼望望,因為在佐敦很少見尼泊爾人跟華人在一起。」

為預備導賞團,她跟許多居港尼泊爾人認識了,例如那可愛的化妝師。給她最大的觸動,是尼泊爾人的堅持和樂天知命:「他們很少改變自己的文化和習慣,卻歡迎本地華人走進他們的世界,像我說要帶香港人來參觀,他們都很歡迎。今天探訪的朋友,都努力展現自己國家的文化,而大家也開懷地接納和交流;這正是開辦這導賞團的目的,給大家有個真實接觸的平台,讓佐敦這個多元社區,各個族羣彼此尊重,華人不再視自己為唯一。」

雖然文化、宗教、社會及經濟角色,把香港的尼泊爾人與華人稍稍分隔,但Venus說,他們還是盡量以樂觀的心態作出調適。「我認識的他們,都很開心,絕少抱怨。」

這天,我們還不算完整經歷了一名尼泊爾人在佐敦的日常,但卻開了眼界,認識他們友善與慢活的一面。沒有他們,香港或許就只有冷漠與匆忙;也少了異於主流的色彩。

更重要的是,是我們其實每個人也可成「Ms Gurung」,只要在佐敦說一聲”Namaste”,就能倏忽打開時空門,由香港投進美麗的尼泊爾國度。

隨便抬頭一望,佐敦四處都是尼泊爾商店,只是我們一直沒有探索。(圖:導賞團團員Jazz)

 

*資料來源:2011人口普查、《認識香港南亞少數族裔》陳錦榮、梁旭明著

(全文完)

Text & photo by Gi
Edit by D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什麼是「行動實錄」?
我們一班小編也是八足咁多爪,常參加不同的社區活動,希望也身體力行支持支持 ~
同時,也可以整理經驗,鼓勵大家也一同走入社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看更多:

「成為少數族裔的好鄰居」專題之

共融館:讓街坊跟巴基斯坦鄰居做個friend

[行實記錄]在九龍清真寺漫遊一個下午

Translate for her:WhatsApp上的姊妹信箱

土家:來學烏都語,一門本土常用的「外語」

John Erni:用文化研究跟少數族裔同行

[後續活動記錄]齊漫遊 同喫茶 —— 用舌尖走進土瓜灣少數族裔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