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2A1785

早陣子,我們報道了「社區雪櫃」的故事,一個女生把雪櫃放到一家小店,讓大家自行分享和取用食物。這種雪櫃,其實早在世界各地出現,既為鼓勵人們對抗食物浪費,也讓街坊一起分享社區的剩食。(編按:社區雪櫃 x 紅茶書室:給街坊一個共享食物櫃

資源共享,似乎已成為城市其中一種出路,既是連結街坊,又能分享資源,讓社區有趣的事情發酵。

那麼,除了食物、衣服這些生活必須品,還有什麼東西能夠共享?或許,我們不應先問這個問題,而是要問:「我的社區,欠了什麼資源呢?」

幾個居於天水圍的年輕人,看到了當地圖書館位置的不便;他們於是想到,既然社區欠了書本,那不如就讓他們帶頭共享書本吧!而後來書本與書櫃多次失蹤,更讓他們如偵探般,抽絲剝繭地了解社區的特性───原來,愛閱讀的,不一定是學生或白領,還有些意想不到的街坊;同時也發生了許多始料不及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美國來到天水圍「街坊書櫃」

Terence、阿康和Andy自小就在天水圍生活,也是「街坊書櫃」團隊的發起人和成員。

他們常常留意天水圍的大小事。喜歡閱讀的他們,注意到天水圍圖書館的問題,Terence說:「天水圍有一個全港第二大的圖書館,而天水圍也有3間圖書館,照理閱讀氣氛很不錯吧?但其實這個大圖書館跟我們生活的社區有一段距離,天水圍的街坊要到那裏看書,都要轉車或走好一段路,不太方便。

再者,因為天水圍位置偏遠,不少居民白天花很長時間去市區上班,而晚上回到天水圍,圖書館已經關門,「上班的人根本很難接觸到圖書。」Terence很希望把書本放到書櫃,再放進社區,讓閱讀融入街坊的生活,令街坊上班放學路過的時候,可以坐下來慢慢咀嚼書中的文字。

但現在不是人人一機在手,都能上網看文章嗎?他卻認為書本跟網文是不同的:「現在大家都流行上網閱讀,但互聯網上很多文字都是粗製濫造,我們在閱讀這些文字時,究竟吸收了甚麼知識呢?」阿康也留意到,現在大家都喜歡網上「即食」的文字,卻沒有耐性坐下來看一本書。「香港人的生活太趕急,如果能夠慢下來看書,將自己腦袋放空,會是一件有益的事。」Terence說。

促成這個「街坊書櫃」,更因為外國例子的鼓勵。話說Terence在社交網站上看到一個名為”Little Free Library”的故事,2009年,美國人Todd Bal於家門外放了一個木箱,並放上”Free Book”的牌子,後來慢慢在網站開始”Little Free Library”計劃,讓欠缺公共圖書館的社區,用循環物料建立自己的書櫃,如今已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

今年一月初,這書櫃終於來到香港,降落到天水圍了。

 

第一次的「街坊書櫃」───被消失

「街坊書櫃」成立過程不算太複雜,Terence跟「天耀街坊街市關注組」合作,一起從垃圾站撿了一些棄置的膠椅、梳化和書櫃;書櫃裏放了少量書籍,由商業叢書、傳播學、英文小說到成語故事都有。書櫃放於天耀巴士總站旁,他們視之為一個小小的社區實驗。

Terence和後來加入的阿康,每天會花半小時到一小時,在巴士站觀察設施的使用情況。他們發現,每天櫃裏的書籍竟在移位。「我們推測,街坊真係會在等車時拎本書嚟睇。」Terence說。他們有時也看見街坊到書櫃前翻閱書籍。「有幾次我上前向途人解釋書櫃為何出現,幸好他們都覺得書櫃的理念很好。」這個小小的嘗試,印證「街坊書櫃」的概念是可行的,讓書櫃團隊十分開心。而在跟街坊接觸的過程中,街坊更給予很多意見,例如替書櫃加上裝飾、如何將書櫃推廣等。

大概隔了一個星期,他們張羅了一個新書櫃,替代原本的舊書櫃,並塗上光油、加膠套,讓它能變得更耐用和防水。可惜,好景不常;兩星期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巴士站旁邊的書櫃竟然不翼而飛。

到底書櫃被誰扔了?

「可能係食環(清掃街道時將書櫃當作廢物丟了),亦有可能有街坊拎走咗。這些都是我們的猜測,具體原因就不得而知。」書櫃的消失,把他們殺了一個措手不及,叫團隊憤怒又無奈。

不過,書櫃「被消失」的事件並沒有讓團隊放棄營運「街坊書櫃」。「我們當時想,憤怒也沒用,都是隨遇而安,書櫃無咗咪再去執過囉。」遇上挫折的時候,他們選擇樂觀面對。

Terence(左)和Andy(右)是「街坊書櫃」的其中兩個負責人;Terence已經歷過3次書櫃失竊事件。

Terence(左)和Andy(右)是「街坊書櫃」的其中兩個負責人;Terence已經歷過3次書櫃失竊事件。

 

二次的「街坊書櫃───街坊盛讚

今年1月23日,「街坊書櫃」重現於天瑞邨河畔公園涼亭。

相比起當初的地點,他們認為這次選址比起第一次的巴士站更有優勢。「第一,這裏平日好少食環人員管理,書櫃就較少機會被管理人員清走;第二,這是村民出入沙崗圍村的必經之路,人流較多,平日街坊亦喜歡在這裏運動、晾衫;第三,這個闊大的涼亭可以供街坊看書、歇息。這個位置,簡直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Terence解說。

「街坊書櫃」第2次選址於天瑞邨河畔涼亭的一隅。

「街坊書櫃」第2次選址於天瑞邨河畔涼亭的一隅。

後來,Terence 和阿康找了住在書櫃樓上的中學生Andy加入,3人輪流每天觀察書櫃的情況,讓書櫃的運作更加暢順。跟以往一樣,街坊會把書籍放進書櫃,喜歡的朋友就會將書籍拿走。

這次真的選對了位置,「街坊書櫃」開始成了街坊之間分享書籍的平台,還變成”Oh Yes It’s Free”實體版;街坊會把形形式式的生活用品放進書櫃,讓有需要的人取用。「街坊曾經捐過錄音帶、滑鼠、DVD等;前陣子下雨的時候,書櫃更出現雨傘。這證明了書櫃成功鼓勵大家分享自己的資源。」Terence眼神流露出一絲的滿足感。

「街坊書櫃」雖然促進了資源共享,但有時卻會發生他們不願看見的情況。「有好幾次,書櫃的書消失得很快,前一天還有20多本書,隔天就被人拿走了。」Terence猜測街坊可能一次過把書本帶回家,又或者將書賣到附近廢紙回收店。當然,也可能有人惡作劇把書本偷了。

Terence決定親自尋找答案。他在一次在視察書櫃時,發現書櫃旁邊有一輛載滿紙皮的手推車。於是他坐在涼亭等了半小時,終於等到手推車的主人出現。Terence上前詢問書籍的去向,那推着手推車的婆婆卻給他一個出乎意料的回應:「我點會當廢紙把它們賣掉?廢紙1斤才賣6毫,但書籍比廢紙珍貴多了,我寧願留它們在書櫃跟別人分享。」原來街坊並沒有對這些免費的資源予取予攜,反而比他們想像中更重視和珍惜書本的價值,讓Terence十分感動,也讓團隊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漸漸地,書櫃凝聚了一批街坊,團隊亦收到愈來愈多的鼓勵說話。有時候,街坊會在書櫃上留下心意卡,為團隊打氣;街坊甚至會當面稱讚他們。Terence憶述:「有一次,我們在涼亭遇到三母子,那個媽媽在書櫃拿起書本,對女兒說:『你們要學這幾位哥哥,有一個慷慨的心』。」一點一滴的支持和鼓勵,都讓團隊的人感到鼓舞。

但是,新書櫃經營了兩個多月後,在4月的時候,再次「被消失」!

已經轉換了地點,也獲街坊支持,但為甚麼會再次失蹤呢?「估計可能是街坊的惡作劇,故意將書櫃拿走了。」Terence沒好氣地說。

 

三次的「街坊書櫃」───企圖打破空間運用的小革命

「街坊書櫃」團隊對於書櫃再次失去蹤影都感到十分憤怒,但沒有想過放棄。「這個書櫃已經漸漸成為街坊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希望失竊事件切斷書櫃和街坊之間的聯繫。」Terence堅定地說。

面對書櫃屢次失蹤,團隊也想過一些解決的辦法。「我們曾經想過向地政處在社區申請擺放一個『廣告宣傳品』,但後來想想,書櫃是非牟利的,它並不屬於廣告宣傳品類別。」後來,團隊在地政處的資料中找了很久,發現沒有跟「街坊書櫃」吻合的申請類別,「既然申請制度中沒有考慮到我們的概念,我們只好放棄。」

在社區放一個書櫃本來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如果循正式途徑跟行政單位商討,事情或會變得複雜;Terence認為:「香港的政府和管理公司對公共空間的管制十分保守,既要顧及繁瑣的行政程序,又怕被人投訴。」Terence和阿康都覺得外國的行政機關、管理公司對於民間的創意比較包容,「沒有這些束縛,便不會扼殺民間對公共空間的想像和創意。」

環顧天水圍,會發現許多公共空間都是「被規劃」的空間:公園、單車徑、道路、店鋪……所有事物井然有序地編排,但卻很少看到民間自發改變公共空間用途的想法。「其實,我覺得街坊對公共空間有許多想法,但正正因為制度的束縛,讓大家不敢表逹出來。」Terence 說。

Terence 希望「街坊書櫃」能打破公共空間運用的慣性,讓社區能更多元化、有創意。

Terence 希望「街坊書櫃」能打破公共空間運用的慣性,讓社區能更多元化、有創意。

團隊經歷了這麼多的事情,也不再把焦點單單放在書本共享上,而是帶有充權的想法。阿康說:「我希望透過『街坊書櫃』話畀街坊知,社區是大家共同擁有,大家都有權做自己想做的事。『街坊書櫃』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打破大眾對公共空間既有的想像。」Terence更認為他們是用行動挑戰制度,改變社會。

放棄與體制合作後,他們4月中又在涼亭放上新書櫃;運作了兩個月左右,6月8日書櫃第三度「被消失」。

 

第四次的「街坊書櫃」───出自KaCaMa手筆的書櫃5.0

書櫃團隊在這次書櫃丟失後,安靜下來,用一個月時間檢討過去的經驗,也思考「街坊書櫃」未來要如何走下去。

他們認識了天水圍故事館,館長小宇知道了書櫃的故事,於是幫他們找了文化葫蘆 (Hulu Culture),而文化葫蘆又替他們聯繫藝術團體KaCaMa幫忙設計新書櫃。大家都盼望多個單位一起努力,能讓書櫃運作得更好,街坊也更明白和珍惜書櫃。

「其實街坊也有給予我們許多寶貴的意見,我們將這些意見都吸收了,就跟KaCaMa一起商討、一起改良。例如我們現在會加鎖鏈,確保書櫃不會再被人拿走。」Terence 說。

在我們拍照當天(7月8日),書櫃第四次重新投入運作。

新書櫃由KaCaMa 的團隊幫忙設計和裝嵌,主色調為湖水綠,顏色十分醒目。

書櫃由KaCaMa 的團隊幫忙設計和裝嵌,主色調為湖水綠,顏色十分醒目。

新書櫃印有「街坊書櫃」的圖案和名字,雖然體積比以往略少,但色調就較醒目。書櫃由3個紅酒箱組合而成,書櫃最上層放了幾張街坊書櫃的簡介單張,讓平日經過涼亭的街坊可以了解書櫃的理念,也放了原子筆和Memo紙,讓街坊能夠寫下他們對「街坊書櫃」的心聲。宣傳方面,他們現在比以往更定期更新Facebook專頁,並會寫一些關於書櫃和社區的趣事,藉此吸引更多人關注書櫃。

要是這漂亮的書櫃與藏書再度消失,他們會不會很難過?經歷過屢次失敗,為甚麼還要堅持下去?

「我們就是有『敗部復活』的精神呀,哈哈!」Terence佻皮地說。

或許,偷書賊並不可怕,只要他們把書帶回家看就好了;最可怕的,是制度和社區不容許書櫃和書本的存在,把街坊的創意與善意視為垃圾,以為丟到堆填區,就能把問題和想法活埋。

(全文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

Text by Simon

Edit by Gi

Photos by Andy Wong

 

【延伸閱讀】

社區雪櫃 x 紅茶書室:給街坊一個共享食物櫃

德昌里三號:一個人搞的社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