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埋講故@天拉吧

圍埋講故@天拉吧

在「天拉吧—天水圍故事館」參加過一晚「圍埋講故」,在天瑞輕鐵站與街坊笑笑談談飲涼茶之後,小宇介紹我們去找「四圍講故」的朋友做訪問,原來就是「四圍講古」把街頭講故這個形式帶給各區的故事館。

 

為什麼要四圍講古?

文化工作者張小鳴和幾位朋友在2013年成立「四圍講古」,他們都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班的同學:「有余在思和小牛啦,還有我們其中一位導師小西,那陣子我們都很閒,在facebook吹水時,想一齊做些有關社區文化的事情。」他們都想把在課程學習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張小鳴

張小鳴

那為什麼要用「講古」這種形式呢?小鳴認為,許多時候,故事是來自於真實生活中的經歷,也許講故的朋友只是在分享一個平凡的遭遇,但往往是這樣才有共鳴,於是他們找來常常「講故」的雄仔叔叔和人仔叔叔,「那麼大家都不用再單打獨鬥。」就這樣,「四圍講故」就漸漸成形了。

 

來聽故仔?不用報名的!

「講古」沒有一個固定的地點,小鳴覺得最理想的,是在街頭,「若要好正式地報名參加的,這就不是講古的原意啦。」但在香港,人人都怱怱忙忙,根本沒有空間可以讓人逗留,而且除非事先申請,「否則在公園也不能聚集。」於是「四圍講古」會跟社區裡的NGO或者故事館合作,活動前在社區裏尋找和申請合適的地方。

11800054_1168936189787051_4730201383271706898_n

四圍講故@活化廳(四圍講故facebook)

「有一次我們與油塘的小童群益會合作,他們有些年青人來參加『講古工作坊』,因為他們幾乎每星期都見,看來好像很熟絡。」當參加工作坊後,他們聽了彼此的故事,方發現原來大家沒有說過這些事情,之後關係才變得更親密。「講古是一種形式上、親切感和關係上的建立都會變得更立體的方法。」

在油塘和年青人「開古」時,機構社工早已替「講古會」申請了地方,任何人路過皆可參與。年齡層亦變得更廣。有六、七十歲的老人家、幾歲的小朋友,年青人、中年大叔也有。過程中是最有趣的,因為負責的年輕人,他們可以透過故事去認識社區。

「像油塘這些重新規劃的社區內,有很多人都是由舊社區遷移到這個新環境,從不會知道新環境的故事。在這裡,大家都可以暢所欲言,認識同區的街坊,彼此間亦會因經歷而互相認識,也重新認識自己所居住的社區。」小鳴說,社區不只是社區設施,而是包括社區內的人,用講故事的方式來給予多一個機會去接觸同區的人。

在油塘一個商場對出的空地搞的一次四圍講故,來聽故的男女老少都有。(四圍講故facebook)

在油塘一個商場對出的空地搞的一次四圍講古,來聽古的男女老少都有。(四圍講故facebook)

以平凡的真實故事,解放虛無的主流論述

年青人愈來愈重視社區工作,小鳴覺得這個轉變早就出現了。「我覺得從天星皇后碼頭事件後,不論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整個社會都有了一種改變。更多年青人不相信從前五、六十後的主流成功故事。」

年青人不認同「舊區的經濟效益低,社區空間不符合經濟效益」這些說法,反而會珍惜另類的生活方式,也不想跟主流的方向去生活。「正正因為大家都感覺到這個轉變,他們都認同自己是社區的一份子,是香港人。這種身份政治令他們關心社區,關心社區營造。」

DSC_4686

小鳴覺得,這些在街坊口中與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小故事,在整個大社會中有解放的作用。「很多人來到都只是想聽聽別人的故事,但聽的時候卻會產生一種神奇的感應,喚起自己似曾相識的經驗。因此,聽故事都能在過程中認識自己,我們心目中的講古,是每一位都能夠參與其中,不論是純粹來聽故仔。」參加講古會,慢慢會聽到很多故事以外的小故事,不同故事當中亦有很多可能性是你從未想過的,此時就會驚覺「咦!原來都有其他的路!愈聽得多不同經歷,放眼世界的人,就愈難被單一的思想影響。因為他們見到很多的可能性。」小鳴說。

 

自己的社區故事自己講

現在的四圍講古會在每月最後的星期五,在油麻地活化廳舉辦「講古會」,「我們希望講古文化能夠散落在全香港,而活化廳的位置方便,基本上有興趣來聽古的朋友都能容易到來。亦能方便日後四圍講古和其他社區團體合作。」

現在他們不會訂固定的主題,來到的人都可以暢所欲言,自由發揮。而「四圍講古」現在大多時間都會與不同的社區組織合作,幫手搞他們自己社區的講古會,「其實我們不是對每個社區都熟悉,最理想就當然是由社區的朋友當主導的角色,由街坊自發,身體力行去做,這樣就會有它的社區特質。」

說到底,形式和技巧都沒有真實在社區生活的人重要。

DSC_4605

[活動介紹] 「活化廳」正在舉行「工藝生活展」至8月16日,展出了不同的民間工藝,有空去看看啊。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81034185386573/

(全文完)

text/ Da, Lokman

photos/ Andy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