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推廣本土農業,保存農業知識。我們只不過是拿出自己的專長和學過的技巧,來幫忙記錄這事。菜園村已經被拆,如果無人做記錄,就無人再記得這件事。這些都是香港曾經擁有的風光,即使村被拆了,不代表它沒有發生過。」
在烽煙四起的時代,每天都有舊物被推倒。
談社區地圖,是想邀請大家在混亂之間,思考要怎樣為我們的城市留下記錄。
一羣來自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學生,選擇了與2010年石崗菜園村被拆村,和2014馬屎埔村被發展的村民同行。面對政府、主流媒體「發展是硬道理」的攻勢,他們用社區地圖,發出另一種聲音,記錄在政治角力以外,樸實勞苦的生活,和有血有肉的生命。
在2011年出版的《青苗上河圖》和2014年出版的《馬屎埔村生態地圖》,由兩屆修讀美術及設計教育的同學製作。他們實踐課堂所學的資訊設計(information design),還原了我們寶貴的鄉村面貌。
「發展在前面,馬屎埔村也快要被摧毀了。似乎已經無得揀。我好想抗衡這件事,幫下手。這是我能夠做的。」
以下是他們的經驗和故事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青苗上河圖》,整個設計組共30多人,在2011年用了7個月時間完成菜園村的社區故事地圖。理大73028設計組成員Kaman、Juliet和Crystal受訪。
馬:《馬屎埔村生態地圖》,共有7位同學參與地圖製作,前後花了約1年半,記錄馬屎埔村的鄉郊生態和城鄉協作。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畢業生Pamela和Gigi受訪。
1) 為什麼決定做這個兩個地方的紀錄?
青:簡單來說,就是希望幫到村民,把農業知識傳下去。
當時對於保衛菜園村,無論是普羅大眾的看法,流傳出來的消息和政治爭論都是很負面的。但我們從老師那邊聽來的故事卻是很正面的,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應該保留。我覺得應該要跟當時的社會氣氛抗衡,或說平衡一下。興建公共設施,當然是有得必有失。但當時主流媒體講最多的是「得」,而忽略了我們最終會失去的。這是我們想提醒大家的。
馬:其實我們兩批同學都是修讀了一個關於information design的科目,要完成一份功課。(笑)我們在課堂上聽完馬寶寶社區農場的介紹後,覺得未掂過農業,好得意,就好想試下接觸。
跟菜園村一樣,當時社會只會討論拆或不拆馬屎埔村,似乎沒有另一條出路。我們覺得可以講清楚這個地方的生態價值,讓人知道城鄉之間不只是你憎我、我憎你,互相爭奪資源的關係,就可能會幫到他們。
2) 要記錄一個社區的故事,可以出書、寫文、畫畫,為什麼會選擇做地圖?
青:我們最初並沒有想到要用哪一個方法做記錄。但當聽着村民的故事,走過村裏的小河,又想起當時來港展覽的《清明上河圖》,就決定以社區地圖的方式記錄村民的生活。
馬:第一次聽馬寶寶的簡介,他們預備了一份A4 Size的文字資料給我們。密密麻麻的資料和文字,要閱讀也不容易──我們在研究這個題目,尚且覺得不明白,更何況街外人?我們開始想到,要如何用圖像演繹這些資訊,令更多人明白。
3) 社區地圖很看重街坊參與,你們與村民怎樣彼此合作?
青:我們分小組對村民家中做訪問,聽他們的故事。我記得其中一對夫婦是種米的。他帶我們去後山,說錦田從前都是種米的,想像莊稼熟了時是一大片的金黃。他們不是被動的接受訪問,而是邀請我們進入他們的生活,想像他們的感受。有一位太太煮菜很拿手,又會主動做農家菜、蘿蔔餅給我們吃。這種互動,不只是一種合作(笑),是建立一份感情,一種關係。
馬:我們的地圖是記錄生態,並不是記錄故事,所以做法不一樣,街坊可以直接參與的層面不多。但我們入村探訪、參加導賞,街坊們就成為我們的觀察對象,示範農地怎樣與社區扣連在一起:農夫把菜運出市場賣,再由相熟店舖收集廚餘,或是媽媽帶小朋友來買菜,就順便放下廚餘。這些都成為我們重要的資料。
4) 你覺得你們的社區地圖,最終記錄了什麼?做到什麼效果?
青:我們記錄了菜園村生活的情境、農業知識、人與人的關係,甚至每家每戶的家常菜。這都不是在學校裏面可以學到看到的。如果無人做記錄,就無人再記得這件事。這些都是香港曾經擁有的風光,即使村被拆了,不代表它沒有發生過。
2011出版的時候,我們曾經搞過展覽,邀請村民來展示自己的農產品。他們帶了許多自家製作的美食、也把自己花園種下的香草帶來送給參觀的人。他們希望即使家園被毁,植物早已被鏟走,仍有生命在某個地方延續。
延續和保留也是我們的地圖可以做到的。
馬:我們是在第一次參加馬寶寶導賞時,發現農村生態很有趣。導賞員會指着路上一棵看似平平無其的小草,然後告訴我們它的藥用價值;又或者指着木棉花,再介紹五花茶的「五花」有哪幾種花。這個地圖,就是記錄了我們自己的探索歷程。所以,我們沒有用一個統一的視點繪畫地圖(如虎瞰),而是繪出每個地點自己第一身經過時,映入眼簾的景象。
我身邊政治冷感的朋友,看到這張地圖,都會主動問我,到底這條村發生什麼事,這是關於哪個議題等。我們亦曾把地圖裏記錄的生態動物製成模型,帶到集會、遊行的地方,希望引起更多人參與其中。就算你本身已認識馬屎埔,仍可以找到一個新角度再認識。
5) 做一幅社區地圖,最困難的是……?有什麼建議給其他繪圖者?
青 + 馬:好多啊。(眾大笑)
– 先要學怎樣問問題,做訪問,拿到所需要或有趣的資料。
– 接着是資料整理,把收回來的資訊和故事做分類。
– 硬綁綁的資料怎樣以圖像來表達呢?每個圖像、公仔都要有用處,而不是用來裝飾,這是社區地圖的特點!
– 記得要針對你的對象,做一幅地圖給青年人和給長者已經相當不同了。一般旅遊地圖就是不顧對象,甚麼也畫入去,就變得得亂了。挑選適合的內容是最困難的!
– 特別是當你要與其他團體合作,就更要清楚自己的底線。因為他們通常比較貪心,「好似講埋呢樣好啲,又想講埋嗰樣喎」,你要解釋社區地圖所能裝載的東西不是很多,必需要篩選。
– 嗯嗯,怎樣在有限的空間展現完整的結構,還要層層遞進,是很需要技巧的。
– 如果有一個團隊參與,也要考慮統一性,把文字、圖像的風格統一。
– 一定要keep timetable!出社區地圖也有時機的或時效性,例如我們當時是趕在徹底拆村前,把《青苗上河圖》完成,希望能繼續引起討論。
– 最後是:一定預咗會捱更抵夜。因為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工程。
6) 有什麼其他有趣的社區地圖主意?
青 + 馬:- 為你社區的長者繪製老人好去處地圖,由自己的社區出發最易吧。
– 記錄舊建築、舊店舖的指南。
– 英國殖民歷史足跡地圖,這都是快要消失的事情。(「怕不怕政府就按着這個地圖把這些地標逐一拆掉啊~~」)
– 我曾經叫一班小朋友做自己的商場文具店指南,告訴其他同學哪一間文具店較便宜,哪一間有特別的文具款式。
《馬屎埔村生態地圖》及《青苗上河圖》現在Kubrick 書店有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暑假末,夏天的尾巴,這個社區地圖的小媒體專輯就此打住。
9月開始,我們這個城市,進入另一個階段。
但願我們在抗爭之時,不忘要繼續深耕,累積屬於我們的故事和知識。
社區地圖系列:
〈忙碌公民日誌〉 0813 繪製我們的獨有風光(1)— 香港本地的社區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