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離開德國以後,我們只剩下約20天的時間就要回港。提着所有家當,我們搭上飛機前往羅馬尼亞,開展最後的行程。

其實早在一年前,我們已決定以巴爾幹半島之旅為一年旅程作結。

我們成長的時候,在電視上見過鐵幕政權下台,南斯拉夫解體,巴爾幹戰爭。這個半島上的國家聽起來耳熟能詳,羅馬尼亞、波斯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然而我們卻又一點也不認識。

抱着半好奇半學習的心情,我們開始這年行程的最後幾堂課。

這是黑海(Black Sea),美得目玄。

這是黑海(Black Sea),美得目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抵達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時,是下午5時多。當地天氣要比德國內陸熱,太陽一直高照。

雖然來到一個全新的世界,但我們倆是罕有地鎮定,因為電話裏早已儲有Hazel給我們的詳細指示。「只要在機場出口左手邊,就會看見由布加勒斯特開往康斯坦察(Constanta)的長途小巴。我的朋友已幫你們留了座位,他的名字是……」

Hazel跟我們一樣,來自香港。

2010年,她開始與丈夫Titus,居於黑海旁的康斯坦察,全時間服侍當地的青年人。Hazel在香港長大,讀電影,喜愛香港的電影文化;Titus是美國人,來自俄勒岡,在小鎮農場長大,最愛打籃球……兩個似乎毫不相干的人,在羅馬尼亞相遇、拍拖、結婚,然後選擇與這裏的青年人同行。

聽起來很離奇,但對他們倆來說,卻是那麼自然。

「也不是突然有什麼很厲害的呼召,只是一步行一步,似乎慢慢就看見上帝的心意。」Hazel說。

他們隸屬的機構,有各種不同的事工,有的是去兒童院與少年人踢波,有的是搞音樂,有的甚至是研究魚菜共生的農業技術(Aquaponics),希望可以在各區的兒童院推廣,令他們既能自給自足,也有一技之長。

Hazel和Titus,則與另外兩位同事負責打理名為International Café的咖啡廳,嘗試為當地青年人營造一個的文化聚腳點。原來Constanta雖然是羅馬尼亞第五大城市,卻沒有活躍的文娛中心,也缺乏針對青年人的文化活動。「他們夏天的消遣就是晚上去Clubbing吧。」Titus說。

這間Café的同事們,由左至由:Hazel(香港)、Titus(美國)、Sandra(巴西)、Martin(瑞典)

這間Café的同事們,由左至右:Hazel(香港)、Titus(美國)、Sandra(巴西)、Martin(瑞典)、右邊兩個傻瓜。

這間只有300多呎的Café,位於一條人煙不多的馬路,一星期開業兩天,營業時間由7:00pm – 10:00pm,只售非酒精飲品和朱古力條。

這麼低調,簡單的小店真的有青年人來幫襯嗎?

「我曾經都好懷疑,哈哈哈……若不是上帝帶他們來,我真的不知道這班青年人為何會每星期來喝奶昔,跟我們傾偈。」Hazel笑說,Titus在旁點頭。

就是這個迷你空間,每星期在凝聚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

就是這個迷你空間,每星期在凝聚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

因為我們到訪,上星期五的開業日,理所當然地成為「Hong Kong Night」,由我們三個香港人介紹自己的城市。跟平常的「Cultural Night」略為不同,我們沒有載歌載舞,反而嘗試講出我城正面對的問題,例如身分認同、房屋、人多、爭競等等。全場大約有20人左右,他們似乎很努力的去認識一個橫跨海岸幾千公里的城市。

我們在講述板間房的情況,大家看到租金都嚇了一跳。Photo credit: International Café

我們在講述板間房的情況,大家看到租金都嚇了一跳。Photo credit: International Café

「我們曾經問過他們:International Café的吸引力是什麼?答案是:音樂、文化之夜和朋友。」Titus說。

除了短片和簡報,我們也預備了茶葉蛋和滷水雞翼,更開枱教授香港人最愛的打麻將!有些孩子主動跟我們兩個傻瓜傾偈,一問之下,才知道她因為喜歡Korean Pop,所以對亞洲文化有興趣,現在開始讀中文;另一個她則因為看漫畫,所以懂少許日文,志願是完成大學後到亞洲壯遊幾個月;還有她,今年年尾會來香港,已約定到時會帶她去玩、看夜景、吃宵夜……

有圖有真相,我們是真的在打牌!

有圖有真相,我們是真的在打牌!

羅馬尼亞是一個從共產鐵幕走出來,經濟剛起飛又遇上泡沫爆破,跌跌碰碰的國家。國內的貪污問題仍然嚴重,部分大學老師會收賄賂、賣學分。「孩子們來Café,除了想練習英文,認識世界,大概就是想找到一個羣體,一個像家一樣的空間。」當中包括家裏有眾多兄弟姊妹,一直被忽略的孩子;也有像Marco從埃及來羅馬尼亞讀書,卻發現學校課程被預期中差勁,但又不能回國,天天為出路苦惱着的留學生。

我們到Marco打工的埃及健康快餐店幫襯,他十分高興,還請我們吃他親手製的甜品。

我們到Marco打工的埃及健康快餐店幫襯,他十分高興,還請我們吃他親手製的甜品。

「在Café我們不會特別談及信仰。雖然他們都清楚知道,我們是一羣基督徒。我們做的只是讓他們看見跟隨上帝的人的生活模式。」Hazel說。同行、同走,一起經歷低谷,也一起感受恩典。

這5天的康斯坦察日子,我們都住在Hazel和Titus家,一起煮飯,逛海邊,生活。最後一天,他們回機構開會,我和猴子留在家執行李。然後,我站在他們的廚房,突然覺得很熟悉很親切。他們的家跟我們從前在德國的小窩很像──一切也是臨時,也是別人送的,仍然有一種旅居者的味道。

這是Hazel與Titus家的外貌,我們覺得頗像坪石邨。哈哈。

這是Hazel與Titus家的外貌,我們覺得頗像坪石邨。哈哈。

我們的「旅居生活」只是一年,而且早知道限期。然而,他們為了所愛的青年人,為了回應呼召,4年來也是「旅居者」,憑信心面對一切的未知。這一切已經不是「隨遇而安」可以做到,唯有是憑着信心,與祂的帶領和恩典,一步一步走下去。

在旅程的尾聲,我仍在模糊和混亂地思考,關於上帝的心意和呼召,關於自己能做到和應該做的事。遇上Hazel和Titus,叫我再想,最根本的仍是信心和放手的問題。到底我有多相信自己,也有多相信上帝?

 

Postcard 039

IMG-20140516-WA0002 IMG-20140516-WA0003

 

這張Postcard是Hazel送我的,因為這個海邊城市旅遊業仍未算發達,想買Postcard也不容易。我們把它寄給親愛的Small Ling,她是我和猴子的預科同學,最近在Facebook看見她上載了與從前在童軍服侍過的孩子的合照。那個小男孩,現在似乎已長得比她高了。然後我想起,她曾經參加過Genfest 2012,一個橫跨宗派、種族、地域的基督教青年人大會。世界大同與合一,愛其他國籍種族的人,猶如愛自己,我們把Hazel和Titus的故事傳給Small Ling,盼望我們都能繼續跟從上帝,做我們所能做到的,無論是小事,或是大事。一起加油!:)

 

Dydy,30歲,前Breakazine!編輯,為人膽小騰雞,卻心郁郁想認識世界。2013年6月急急搭上了工作假期的尾班車,與外子(又名猴子)開始一年的外地生活,離開之前已決定每個星期寫一張postcard回來香港給一個掛念的人。

dydy_sezto@yahoo.com.hk

Breakazine!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reak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