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年」系列,由Breakazine! 突破書誌策劃,
計劃由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走進這城的不同點,
從不同的點線面,捕捉這城轉變中的故事,
以呈現真相,去作控訴,或喚醒人所忽略的變化。
1314,一生一死,
一起努力在自己的位置付出,
也帶著盼望一起見證這城能不能出死入生,
一小步會在計劃進行中,請這些記錄者以文字記下不同進程。

廿四節氣, 如今我們只記得冬至,清明這些…….我們除了做節,食飯和消費,已經忘記了什麼時候應吃什麼,應種什麼,與土地,甚至自然的關係,淡薄得很。

這篇由生活館的周思中記於寒露,2013年的寒露是在10月8日。

2013年十月

寒露當天的菜田。

寒露當天位於生活館的菜田。

寒露已到,田地上的作物逐漸回軌道。應下種籽的下得七七八八,培了苗該定植的排好隊陸續落地。中秋前收割的稻米,等到本茬*的「出生證明」(我們習慣每茬米都將種植過程、天氣資料、遇到甚麼種植上的問題等都印成小書送給吃我們糙米的朋友)印好,便大功告成。所謂秋收冬藏,是時候回顧今年的稻作。

包裝好的稻作和「出生證明書」(相片來源:生活館facebook)

包裝好的稻作和「出生證明書」(相片來源:生活館facebook)

暑假過後,與耕田的朋友閒聊,話題總離不開今年落過不停的雨水。農夫整個夏天的收成一般都大受影響;預計年尾收成的薑,不少也抵不過這半年的雨水,提早宣告失收。今年穀雨(四月二十日左右)前後都下雨,我們還笑說穀雨日下雨,今年水稻田不愁缺水了。不僅沒有乾旱,查天文台的資料,截至九月,今年的總雨量較往年多20﹪,植物的辦公時間(即總日照時數),更是不足香港歷來總平均的八成。

本地農墟馬寶寶農場在面書也叫這些做青年薑。

本地農墟馬寶寶農場在面書也叫這些做青年薑。

香港人就是如此「幸福」,我們只知道人民幣愈升愈貴,也知道食物價格受燃料價格波動影響;我們知道街市風雨不改的營業,也知道超級市場總會為我們搜羅全球的珍餿——卻正正不知道反常及極端天氣如何影響食物供應。

話說五月中生活館的穀種落地培育禾秧後,五月底先來一場黑色暴雨。端午插秧後天雨連綿,田邊雜草不僅快樂地瘋長,連帶啜食禾葉的稻苞虫,都把握機會在濕潤的雜草叢大量繁殖,七月中旬開始向水稻田大舉進攻。踏入九月,花開了漿在灌,滿心期待月底收割,誰料九月初又來一場黃色暴雨。原本收割工作預計九月底分兩個周末完成,開工前一兩天,天文台又說雙風眼結構完整的超強颱風天兔逼近。為免去年臨收割打風整茬米泡湯的慘劇重演,農夫連忙背城借一,呼朋喚友將五天的收割工作壓縮至一天內完成——簡直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2013年八鄉版。由於剛收割的穀粒濕氣極重,不馬上曬乾,容易被自身的水份刺激發芽。故收割完成後,農夫還要繼續與雨水捉迷藏,把握停雨太陽出來的每一刻,將穀粒曬至可儲存的狀態,本茬稻米才有機會煮食糙米飯出現在餐桌。

只要一天人類仍然依賴植物的葉綠素,將陽光化合成我們續命的基本糖份,農活及食物供應便將繼續如此的受天氣影響,無論食物是本地小農生產還是其他任何地方的大規模商業種植。生活館農夫,今年倒榮幸地與這片土地的天氣同步心跳,親歷了暑假的反常天氣而收獲了本茬稻米。本茬種植面積比往年增加了約一半,雖然天氣甚為不理想,收成亦增加了約百份之五十,由去年208八斤,增至今年的290斤。

這兩三年賣米的經驗告訴我們,由於本地出產稻米的需求殷切,是時候製造「本地稻米有市場」之類的神話。生活館今年之內便將去年的穀種先後贈送後三數位友人,其中一位朋友清明節插秧,八月底已回贈了他所收成的穀種。新界東北發展雖爭議得沸沸揚揚,但原來不僅「本地稻米有市場」不是神話,自力在土地稻作的運動亦已悄悄的進行。氣候雖不理想,但復興本地稻作,從來不會條件未成熟,亦不會為時過晚。

*茬,字典說讀音是「詞」,農夫們會讀「灶」,是農作物的量詞。

作者:周思中,生活館成員,一星期兩天教書,其餘時間下田。

生活館:成立於石崗菜園村搬村前一年,三年前搬到錦上路謝屋村,在大約三萬呎的農地,夏天種米,秋冬天種時令蔬菜。晴耕雨讀,閒時造麵包醃泡菜。在農務之中探索香港社會發展、泥土微生物及人的關係、及如何終極擺脫現代社會的各種宰制。換言之,如何重建美好而不依賴的集體生活。https://www.facebook.com/sangwoodg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