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3292

就在天瑞輕鐵站旁邊的空地,「天拉吧」搞了圍埋講故。

訪問當天碰巧是「天拉吧」舉行「圍埋講故」的日子,我們決定參與其中,看看社區藝術與天水圍街坊可以有多近。

前文:[天拉吧]發夢發出來的社區故事館

晚上七時半,天空還未黑透,「天拉吧」的同事和義工早已開始在天瑞社區中心門外空地布置,開易拉架,插好大光燈的電源,又開始下毛毛雨,大伙又開始張羅去拿帳幕。其中一個年青小伙子叫王子健(王子),他一邊幫忙,一邊跟我們談天。

「圍埋講故」開始前,小宇與義工布置場地

「圍埋講故」開始前,小宇與義工布置場地

重新對社區有感覺

王子由5歲開始一直在天水圍居住,因為參加playback(一人一故事劇場),認識了小宇,也認識「天拉吧」,後來成了為「天拉吧」的參加者,一起參與「點..展」,更留下來成為兼職活動助理,幫忙做「天拉吧」的活動。

王子說,對天水圍完全沒有感覺,「我只覺得這是一個居住的地方。最大的分別是,從前的我不會留意周邊的環境,只會『掂行掂過』。現在的我會開始留意多一些,去探索身邊的事物。」參加天拉吧的活動後,對社區的認知多了,王子亦開始反思自己對天水圍的感覺,「到底什麼是社區?而藝術和社區,和人又有什麼關係?參加工作坊和展覽時,楊秀卓老師說了很多市區規劃和人有什麼關係。知識層面上變得更闊,這一切都令我對社區想得更多。」

王子告訴我們,參與社區藝術會更感受到自己和社區的關係。「在工作坊裏,我們要嘗試布包裹自己,在天水圍四處遊走。這個行為藝術的過程看似很簡單,但我們每走一步,其實都是運用這個空間(天水圍的社區)創作。」王子說,這樣令他覺得自己和地方的關係變得更親密,真的活在社區。

王子

王子

我們圍在一起講故事吧

雨停了,布置也差不多完成了,街坊們開始聚集在帳幕裏,開始聽到夏蟬在叫。義工們幫忙倒涼茶,是住在天瑞邨的其中一位街坊Irene煲的,還預先雪凍了呢,社區中心對面就是天瑞輕鐵站,小宇笑說,「最初選擇這裏的原因,純粹是因為路的兩旁種了樹,晚上在街燈下很美。」輕鐵每次有人下車經過,有的會好奇停下來看看,王子總會說,「過嚟啦!好野嚟架!」亦有人從輕鐵下車都只顧看手機,不聞不問。

DSC_3233

街坊幫手煲了夏枯草,喝着涼茶,談談天。

大家手中握着冰凍的夏枯草涼茶,圍圈坐在一起,小宇負責彈結他作開場,好像一個小小的家庭聚會,正式開始「圍埋講故」。這夜的天氣特別涼快,一群人坐在一起聊聊對夏天的感覺。有人會分享自己父親做蚊香的往事,小時候放暑假、當暑期工、遊船河、下雨……一堆堆青春瘋狂的故事由街坊的口中說起。講故的內容不會是什麼大事大非的事,反而是平常不過的日常生活瑣碎事。「我記得上一次我們說的是街市、趁墟的事,內容都是關於最近蔬菜賣多少錢一斤,非常生活化。」王子說。「圍埋講故」最有趣的地方,便是街坊們都會有共鳴。王子認為,人與人之間,或是和社區間擁有的連結性,便是存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頭尾呼應,小宇依舊拿著結他,與大家一起唱着羅大佑的《童年》作結。「圍埋講故」完結後總會有「我記得」的環節,街坊們都會在分享後把最深刻的故事同毛筆寫上紙上,作為留念。

DSC_3243

說說笑笑飲涼茶。

一個新的天水圍

「圍埋講故」完結後,有些街坊趕着回家看「武則天」,留下來的又隨意聊聊閒事。

幫忙煲涼茶的Irene已退休,閒時便會到社區中心參加活動,在社區中心遇到小宇,成為了天拉吧活動的常客。Irene有參與「點..展」,一起製作婦女組的「我們的一天」生活地圖,她直言「初初不知自己在做什麼」,只是上了工作坊,說一說故事而已,製作展品時亦一竅不通。當展品製成後才明白,原來這些叫藝術。

Irene很喜歡「天拉吧」,因為天拉吧讓她能跳出舊有的古板。「我覺得小宇的活動都好生鬼好新穎!完全不是我平日接觸的事。」

從前的Irene只會專注上班,早出晚歸。十多二十年來都對天水圍不太熟悉,甚至對自己的鄰舍關係亦非常陌生。自從她退休參加了「天拉吧」的話動後,才認識更多天水圍不為人知的一面,覺得天水圍街坊不是冷淡的,人亦開心了很多。「有時我們會說說天水圍的趣事,才知道原來天水圍有伯伯會帶龜出外散步!在這裡認識了很多年青人,有時亦會帶着孫兒和朋友來玩玩。」

說到天水圍被人說是「悲情城市」,Irene說她「完全唔覺得」!只是比媒體渲染了,把一兩件小事誇大了而已。「可能天水圍本身的印象就是不好,例如多單親家庭和新移民,但這裏的人一樣是自力更生。」

那天水圍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社區?這一切都是取決於你怎樣看。在這次的「圍埋講故」,亦有看了facebook宣傳前來參加的「新人」,他們有些是天水圍街坊,亦有更多是居住在天水圍以外的人。每當看見他們,街坊們都會向他們介紹天水圍鮮為人知的一面。其實除了自己所居住的社區外,我們也可以親身落區,看看別的地方,也許會令你有一個嶄新的印象和想法呢。

DSC_3269

不時有街坊好奇地看着「圍埋講故」。

text/ Da

photos/ Andy Wong

(全文完)